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优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培植深厚文化自信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思想智慧。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绵延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一要汲取融入中华文明血脉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二要汲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注重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精神根脉,培育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三要汲取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挖掘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之与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融合发展,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胸怀广大、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文明发展,使得中华文化始终展现出时代魅力。新时代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充分把握时代特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一方面,既要坚守中华文化根基,又要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深入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特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搭建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通生成渠道,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才能促进本民族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富有国际广泛传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感召力。充分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扩大中华文化辐射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要构建和谐互动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要着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创造友善和谐的舆论环境,拓展多元平等的传播空间,求同存异、文明互鉴,在交流交往过程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认同。二要拓宽国际文化交流渠道,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格局。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重点发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突出优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多渠道、全方位的展示过程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