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校企合作 |
 |
制造业劳动技能竞赛中选手在进行编程实操 |
 |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 |
 |
市总工会制造业职工劳动技能竞赛现场 |
 |
紧张有序的制造业技能大赛 |
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多个有关职业教育的重磅信息……职业教育正在昂首迈入它的“黄金时代”。
随着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文件的发布,也标志着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正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成为引领新时代教育、人才、产业、经济变革的战略方向。
在此背景下,重庆机械技师学院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秉承“以人为本、专业驱动、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改革活校”的发展战略,通过勇闯产教融合“深水区”,坚持行业办学特色,依托主管部门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建立的行业处室服务校企合作工作机制,适应重庆“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内优机制,外拓服务,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产教融合机制 构建适应产业发展良好格局
产教融合,不仅仅限于一所学校与一家企业在某一个方面的合作,而是基于某一产业的多家校企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最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为此,重庆机械技师学院通过完善校企深度融合工作体系,形成行业主管部门直接指导,校企深度合作的校企融合工作体系。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拓展除技能人才保障以外的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功能,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
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是建机制,指定行业处室对口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二是出政策,建立产教融合项目专项资金;三是牵红线,充分发挥联系企业紧密的优势,为校企信息对接、深度合作牵线搭桥。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加强校企互动,积极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构建了“校企双制深度合作机制”“三元联动工作机制”“四方协同资源共享机制”等5个产教融合机制,多方位对技能人才进行培养。
与此同时,学校以市场为导向,深入践行“工学一体”理念,全面推行“校企双制”,从优化内设机构着手,不断理顺全方位服务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求的工作体系。一方面,经市委编办批复同意,将学校内设机构从原有的17个增设为20个。新设了校企融合办公室,配置工作人员3名,强化了校企融合工作职能;将原有的职业训练院办公室分设为培训鉴定办公室、竞赛创新办公室;培训鉴定办公室负责统筹职工培训工作,竞赛创新办公室负责统筹承办技能竞赛、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另一方面,修订完善《培训鉴定工作管理办法》等专项工作制度,从而进一步促进在服务企业需求方面的专门化、精细化、规范化,进而提高工作质量。
除了产教融合机制的完善,设置专业和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也成为必然。重庆机械技师学院持续加强专业特色建设,逐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避免在专业建设上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学校围绕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以数控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机电技术、模具技术、3D打印等专业,构建先进制造专业群。建立并不断完善“产教结合、三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共享,专业专设,拓展互选”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了工学一体,产教对接。
此外,重庆机械技师学院通过行业“导航”以及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工作,促进了行业主管部门、院校、企业之间更广泛的资源纽接,形成了行、校、企三者的利益共同体和深度合作的校企融合范式。2019年—2021年期间,学校先后承担了市经济信息委和重庆校企融合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校企合作集中签约。全国政协、重庆市人大等各级领导先后来校,就校企合作培养制造业技能人才、开展职业培训等开展现场调研,对学校工作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体现。重庆机械技师学院这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提升了专业对接产业的匹配度,构建了精准对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良好格局。
“五方”同频共振 携手共育“制造工匠”
除了专业建设之外,重庆机械技师学院还积极拓展除学历教育以外的服务功能。形成教、产、研、训、赛五位一体的服务产业发展格局。尤其重点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企业技术工人能力提升需求,充分利用“政、行、企、校”多方资源优势,构建多方联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大力开展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为主要形式的职工技能培训大比武,助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2013年至今,学校连同重庆市总工会、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以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为主线,以技能大比武为促进方式,同频共振,推动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面向企业生产实际,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有效拓展学校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功能,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据介绍,“五方”分属不同的领域,却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一主线上,寻求到了契合点。因为无论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还是服务就业创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都需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来支撑。这也是促成“五方”合作的重要基础。
其中,市总工会、团市委的加入,起到了很好的政策指导和宣传引导作用,能优先推荐技术综合能力优秀的职工,参与市级“五一劳动奖章”“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评选。
市人力社保局则从专业角度,负责培训和大赛的政策制定、监督检查、技术指导和评价工作。同时,通过政策支持,为参赛职工打通职业资格晋升渠道。
一方面,政府和行业从宏观政策的高度、维护职工利益的广度对技能培训大比武活动方案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使得活动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也更加符合一线职工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有了政府和行业部门的政策把控,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也更加契合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以及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发展方向。第三,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市总工会、团市委、市人社局发挥部门优势,通过主流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最终将一个原本平常的企业职工培训、竞赛项目成功上升到了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
作为“五方”合作的最重要主体和合作的最大受益方,市机电控股(集团)公司从自身可续发展和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发,主动提出职工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与校方深入沟通,制定符合企业生产一线的培训方案和技能竞赛方案,并在整个活动中统一安排时间、组织人员,起到统筹组织作用。
而重庆市机械技师学院作为教育培训机构,在技能培训和大比武活动中承担了提供专业支撑的任务。一方面,学校采用培训方案定制化、培训过程信息化、培训评价标准化、培训成果大赛化的“四化”式培训模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培训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资源优势,为技能大比武活动提供评价标准指导、赛前培训、设备场地、后勤服务等保障。最终确保整个活动的规范化、专业化。
此外,在“五方”连续8年的通力合作下,每年度举办一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和一次行业技术大比武也趋于稳定。
据了解,职业技能大赛和行业技术大比武始终坚持以技能竞赛为契机,贯穿技能提升培训、校企互建大师工作室、校企互建学习型工厂等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职工技能水平,还进一步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之间资源共享的目的,促使双方都能够从中获益,从而加强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经过“五方”通力合作,人才培养类别从单纯的技能大比武逐步发展到员工岗前培训、员工通用素质培训、员工技能提升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培训形式也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为“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职工碎片化时间,解决工学矛盾。参训参赛人数也由2013年的不足200人,逐年增长发展到2021年2000余人,培训规模全方位增长。
企业作为“五方”合作的主体,学校作为“五方”合作的粘合剂,找准各方契合点,发挥各方优势,以技能培训和大比武活动模式为蓝本,同力同力,助力全市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紧跟市场导向 提升高技能人才服务水平
人才培养不仅要着眼于专业,还要紧跟市场的步伐。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重庆机械技师学院以校企融合为推手,将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大幅度提高,先进制造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充分体现了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重庆机械技师学院依托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的指导,先后与伊士顿集团合作开展共建电梯工程专业战略合作,与重庆安洁电子有限公司共建了订单班、以及兼具教学、生产、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学习型工厂”、智能制造产线,联合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建设工业、铁马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了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为主要形式的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并每年承担机电控股集团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种种举措,助推学校在直接输送技能人才之外,拓展了学校服务企业需求的新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通过“双轮”驱动,校企合作范围更广,服务企业的能力更优。2019年—2021年期间,学校累计新增合作企业14家,合作企业数量3年增长31.8%;新增企业冠名班5个,学生360余人;学校与安洁电子共建的“学习型工厂”产生经济效益150余万元,校企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获得国家专利12项;适应产业人才需求,将模具技术专业升级为工业设计技术专业,并建成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大力开展新职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年均培训企业员工规模突破1万人;开发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新职业培训标准、鉴定标准和竞赛标准3个标准,获批为市级标准。
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决策部署要求,深化技工院校改革,促进技工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重庆机械技师学院近年来不断坚持探索实践校企融合,成效显著。面对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企融合、多元办学,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全市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
何霜 姚兰 王凤 图片由重庆机械技师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