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全力打造高水平中职学校
第025版:铸匠·重庆职教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全力打造高水平中职学校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高水平办学 实现高质量发展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全力打造高水平中职学校

    空乘专业学生礼仪展示

    教师公开课

    茶艺实训课

    机械实训车间

  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黔江的绿水青山之间,一所极富民族特色的高水平中职学校正在崛起。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下称“黔江职教中心”)是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武陵山职教集团牵头单位、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重庆市“双优”建设项目(A类)建设学校。

  近3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成为理念与治理、规模与质量、服务与贡献重庆一流、全国领先、世界水准的高水平中职学校”目标,全力打造高水平中职学校,并全面完成相关项目建设预期目标和任务,形成一批高水平的项目建设成果。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增强,特色和优势更加彰显,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创建目标超额完成

  2020年,黔江职教中心被授牌为人社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获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补助资金500万元。

  本次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彰显了黔江职教中心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贡献,为学校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助推高水平学校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黔江职教中心党委书记、校长白红霞表示,学校将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乃至整个武陵山区的腾飞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黔江职教中心打造高水平中职学校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按照规划,黔江职教中心打造高水平中职学校,将完成包括10项国家级、15项省部级在内的共计25项标志性成果。但事实上,学校先后完成标志性成果175项,其中国家级38项、省部级137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取得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温暖工程移民教育项目最佳实施学校奖、教育部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EI和北大核心论文等重要标志性成果,被立项为重庆市“双优”项目(A类)建设单位。

  “建设高水平中职学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共有49项建设内容、503个预期验收要点。”学校相关负责人说,学校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各项目标已全面达成。其中,在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超出预期目标。

  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通过打造高水平中职学校,黔江职教中心整体办学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今年9月1日,位于黔江区正舟路的黔江职教中心新校区首次向学生敞开校门。占地200余亩的新校区,由15栋主体建筑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校园内教学楼、实训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较之老校区,这里的学习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打造高水平中职学校,黔江职教中心改善的不仅是硬件。

  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规模与内涵同步、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思路,现在在籍学生8588人,年均招生3000人以上。为市内企业输送优质毕业生2485人,为高职本科院校输送优质生源4732人,对口升学本科上线1063人,连续3年全市第一。3年来,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市级以上奖项77项,获双证率达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8%以上。

  3年来,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获市级及以上奖励37项,其中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其他教学竞赛市级获奖120余人次。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1个。新增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培养市级学科名师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6%。获批各级各类课题94项,其中国家级2项,公开发表论文151篇。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黔江职教中心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效明显,立项重庆市精品在线开发课程2门(重点项目)、重庆市优质课程资源2门、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立项在研国家级课题8个,市级重点、一般规划课题各2个;撰写案例分别入选重庆市中职教育改革典型案例1个、重庆市德育课程典型案例1个(特等奖);开发教材44本(国家规划教材1本)。

  同时,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示范辐射作用更加凸显。

  党建引领科学治校

  办学实力的提升,得益于学校“6+1”项目建设的推进,包括高水平党建工作、治理体系、专业集群、师资队伍、技能人才、服务能力项目及校园文化特色项目。

  党建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引领。黔江职教中心深入开展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阵地“六大建设”。1名党员教师被评为“重庆市特级教师”;3名党员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5人次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奖项;2人被评为“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优秀援藏干部人才”称号;6人被评为区级“优秀共产党员”,3人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人被评为区级“十佳微型党课宣讲员”。学校2次被评为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经验先后被《人民网》《重庆日报》报道4次。

  学校不断探索基层党建创新工作,在渝东南片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学校党委先后被表彰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13名党员被评为“重庆市最美巾帼建设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优秀共产党员”,其中党委书记白红霞先进事迹入选《渝教先锋 榜样力量》;师生参加党史知识竞赛获渝东南片区赛第一名、全市一等奖;11个区级党建专项课题顺利结题。党建工作创新做法入选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庆党建工作优秀学校风采录》。

  同时,学校坚持党对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改革校、部两级管理体制,实施教学诊改、信息化管理和学分制管理三大行动,全面优化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

  师生合力服务发展

  高水平的中职学校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专业集群。黔江职教中心依托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电子应用技术等优势专业,着力打造旅游服务、汽车与电子两个高水平专业群,探索实施学校与行业、企业、院校、集团“五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全面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顶层互选”课程体系,分专业实施“课岗对接、专通结合、课证融通”与“双向六融X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产训培赛评”六位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获准立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汽车运用与维修等3个专业被立项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专业;中国教育报以《专业人才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互促共生》为题报道了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果;教师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项;旅游服务与管理等6个专业被遴选为市级优质专业、骨干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等;《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旅游职业礼仪与交往》2门课程被评为全市中职“课程思政”示范课。

  高水平的专业集群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为标杆,实施名师培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兼职教师建设“三大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水平。

  高水平的专业集群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出了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学校筑牢“三全育人”格局,创新“双系统”人才模式,实施“五育并举”,深化“岗课赛证”融通,开展“三进”活动,夯实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级渝东南公共实训基地、立德树人特色项目研究基地、创新创业研究基地、教师培训基地;全国技能大赛获三等奖5人次,市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6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8项,“川渝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3人次;荣获省际首届篮球赛第四名、国家奖学金24名等主要标志性成果。

  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服务能力。黔江职教中心整合培训资源,服务渝东南武陵山地区,实施“精准培训”“提质增效”赋能工程,做优做强职业培训。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融入长江经济带,输送高技能人才,开展社会培训,帮扶薄弱学校。

  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功能,坚持“民族职校”发展定位,凝炼形成了饱含武陵山地域文化特色的“舟飞”校园文化。去年,《中国教育报》以“民族文化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题,对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报道。

  面向“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学校将以建成重庆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全国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为目标,坚持党建领校、依法治校、以德厚校、专业立校、质量兴校、品牌强校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走类型教育、产教融合、育训并举、中高一体、升学与就业并重“五条发展之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谭茭 吴小西 图片由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