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河高速立交 |
 |
西沱古镇 摄/王江龙 |
 |
位于沙子镇境内的国道、高速、动车三融合的立体交通 |
 |
美不胜收的太阳湖 |
全域康养,绿色崛起。
石柱,地处中西部交界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重要联结点,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直通中东部的交通要道,又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通江达海、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前沿阵地。
一年来,石柱紧扣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融入和服务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强化在筑牢生态屏障、促进文旅融合、联动武陵山区周边地区发展上先行先试的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统筹城乡 探索协调发展新路径
10月23日,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暖阳映照下的中益乡建峰村,一个个蜂箱整齐地摆放在山坡上,蜜蜂在蜂箱里飞进飞出,蜂农正忙着为蜂箱制作和安装胡蜂防控纱门。
“现在季节开始向冬季过渡,由于冬季食物短缺,以蜜蜂为主要捕食对象的胡蜂(又名马蜂)将会更加活跃。”近日,在石柱开展科技服务的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王顺海介绍道,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胡蜂蜂群逐年增加,不少蜂农因此受到损失,通过指导帮助蜂农制作安装胡蜂防控纱门,可以有效助力中蜂产业发展。
发展中蜂养殖、打造中华蜜蜂小镇、举办“世界蜜蜂日”主会场活动……围绕中蜂产业,中益乡不断为之裂变、赋能,搭建产业链,建设了中华蜜蜂科普馆、蜜蜂主题亲子游乐园、“蜜蜂人家”主题农家乐等14个蜜蜂主题文旅及配套项目。
如今,小小蜜蜂不仅发展成中益乡乃至石柱县的特色产业,更成为石柱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注脚。今年以来,石柱以打造武陵山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庆市康养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定位,制定实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27条政策措施,致力于构建“一轴两心三组团”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新格局。
构建轴线,立足大黄水生态旅游圈,以龙河流域为生态资源价值化发展轴线,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凸显中心,以中益乡、桥头镇为中心,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建成重庆市乡村振兴的“策源地”“成果地”“创新场”;打造组团,打造以中益乡为核心的研学组团,打造土家风情组团和山地康养度假组团……截至目前,全县已打造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2个市级传统村落,建成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31个、市级“大美乡村”示范片1个。
在全局发展的谋篇里,城市与乡村的建设同样举足轻重。以城镇提升为重点,石柱按照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不断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调整优化城市结构和功能。围绕提升城乡品质,已相继启动5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28个棚改项目,成功打造财信城、碧桂园等一批高品质楼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89%。
阔步“十四五”,石柱将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城镇提升为重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大黄水生态旅游圈核心生态资源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为依托,加快推进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设,促进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全县乡村全面振兴。
突出融合 塑造全域美丽新形象
9月10日,第六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春夏)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现场会在石柱县中益乡举行。现场会上推出了康养休闲、自驾探险、亲子研学3条旅游线路,再次掀起了旅游热潮。
西沱古镇作为本次康养休闲旅游线路的重要站点,创新推出了迎宾威风锣鼓、土家迎客歌、盐运习俗表演、土家玩牛等精彩纷呈的表演,赢得不少游客打卡点赞。据悉,仅国庆期间,西沱古镇共接待游客14127人次。
融合巴盐古道文化,凸显土家民族特色,是西沱古镇文旅融合的要义,更是石柱文旅融合的缩影。近年来,石柱聚焦“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充分发挥康养经济发展基础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绿色本底坚实等资源优势,不断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迈入新篇章。
在文旅场景融合方面,石柱通过建设生态旅游自驾营地、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智能交通管控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对景区配套服务进行提档升级。其中,万寿山景区和西沱古镇景区先后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大风堡景区、千野草场景区一起形成了石柱“四足鼎立”的旅游新格局。
在文旅业态融合方面,石柱以文旅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农业生态观光园20个、康养消费品规上企业12家,开发金音石砚、黄连花茶等文创旅游商品64款。同时,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时间安排、需求爱好定制规划旅游线路,推出文化祈福、自然生态、农耕体验、山地探险、红色文化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快进慢游,增强游客体验效果。
在文旅品牌融合方面,石柱坚持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积极整合“观养”“住养”“文养”“动养”“食养”“疗养”资源,树立“风情土家·康养石柱”整体营销和全面营销观念,持续提升景区景点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石柱县还深度挖掘土司、民歌、民俗等十大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22项,京剧《秦良玉》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
接下来,石柱还将持续优化提升景区布局,积极融入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高标准推进景区提质升级,全力推进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风堡—太阳湖5A级景区“三创”工作;推动一批康养文旅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丰富拓展“六养”产品及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强化协同 展现前沿阵地新作为
10月15日,石柱至黔江高速公路(以下简称“石黔高速”)全线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市渝东北、渝东南“两群”地区有了第一条直连的高速通道。
据悉,石黔高速北起石柱三河镇,南止于黔江区,路线全长83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该路线通车后,不仅车程从原有的4小时左右缩短为1小时左右,小汽车通行费也由原来的170多元减少到54元。
石黔高速的建成通车,不仅串联起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还极大地拓展了长江航运辐射范围,更有助于石柱县形成高速公路十字骨架,建设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
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毗邻地区实现协同发展,这是石柱作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重要联结点的应有之担当。一年来,石柱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联通渝东北和鄂西的节点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康养经济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围绕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重大交通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广忠黔铁路、万黔高铁等项目,努力构建“七高四铁两港一场”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和全面建成“一环七射八联”的域内骨架公路网;围绕打造开放平台,开工建设西沱旅游码头,推进渝东南智慧仓储物流中心、渝东区域性智慧快递物流分拨中心等项目建设。
深化对口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共享。与南岸区、綦江区签订《2021年度“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协议》,“飞地建园”“景区共建”探索等工作顺利推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评审协同,通过互派交流学习、派驻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将綦江区6家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石柱县6家中心卫生院开展一对一帮扶创建。
积极融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以高品质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为抓手,与忠县、万州建立跨区域发展协作联动机制,围绕“古镇古寨云梯街、湿地牧场江心岛”的独特文化和生态资源,高水平建设彰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独特魅力的“大三峡”精品旅游目的地;协同开展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有序推进农业、旅游、绿色矿业、码头物流、旅游地产五大板块项目规划建设,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增长极。
合力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方面,扎实抓好石彭高速项目,协同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协作共建渝东南武陵山区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平台,全面加强各领域合作,合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数”说石柱>>>
■2021年1月至9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59亿元,同比增长8.8%;辖区税收收入累计完成54511万元,同比增长4.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56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3元,同比增长11.9%。
■2021年1月至9月,全县接待游客1608.35万人次,同比增长6.25%,过夜游客约937.69万人次,同比增长2.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78亿元,同比增长7.46%。
■2021年1月至9月,全县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累计9家,新增入库科技型企业20家,累计220家;实现批发业商品销售额94.53亿元,同比增长66.8%;实现电商交易额达30.3亿元。
■2021年1月至9月,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7亿元,基础设施领域、产业发展领域分别完成投资26.6亿元、31.8亿元。
■截至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5454公里(不含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达180公里/百平方公里;“一环七射八联线”域内骨架公路已基本建成,“七高四铁两港一场”综合交通网络正加快构建。
■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08%,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总规模超过27万千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面积1146.4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8.04%;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率达70%;出售森林指标9.2万亩,补偿金额达2.3亿元。
■推出渝东南跨区县特色主题旅游线路5条;聚焦“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编制规划,策划项目已建成2个、在建18个;积极参与川渝结合部中医专科联盟等医疗服务集群,今年新增联盟1个,现有19个;开通政务服务跨省通办69项。
刘玉珮 黄伟 肖娅 图片除署名外由石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