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202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小小探针让肿瘤标志物无处遁形纳米时栅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轻薄“棉衣”将为国产大飞机隔音隔热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 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潮涌两江聚英才 逐梦渝州创未来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
第003版:重报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点赞 202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
小小探针让肿瘤标志物无处遁形
纳米时栅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轻薄“棉衣”将为国产大飞机隔音隔热
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 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潮涌两江聚英才 逐梦渝州创未来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获奖成果选登

小小探针让肿瘤标志物无处遁形

    研究人员在进行实验。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科研项目

  高灵敏电致化学发光肿瘤标志物microRNA生物传感器研究

  科研成就

  实现了对肿瘤标志物microRNA微小变化的精准监测

  研究发现,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早期发现无症状微灶肿瘤的唯一途径,是实现癌症临床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治疗预后检查的理想化方案。

  西南大学的科研团队选择肿瘤标志物microRN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系列高灵敏电致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microRNA微小变化的精准监测。

  11月19日,在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西南大学完成的“高灵敏电致化学发光肿瘤标志物microRNA生物传感器研究”获得2020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位于西南大学发光分析与分子传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电分析化学实验室,记者看到,生物传感器被研究人员放置在一个方形铁盒里,在发生电化学发光反应时可以起到避光的作用。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是一根小小的探针,探针的左右两边,还分别有一个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

  “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microRNA表达的微量变化来诊断早期肿瘤。”项目牵头人、实验室主任袁若教授介绍,当生物传感器与血清中的microRNA反应后,放进检测池,大约20秒左右的时间,检测的结果就呈现在生物传感器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反应十分迅速。

  通过周密的实验设计和大量的探索,袁若研究团队先后构建了“自增强ECL多功能探针”并建立了“共反应促进剂三元ECL新体系”,让microRNA这样非常微小的分子,即使在数量上只有非常微小的变化,在生物传感器面前都无所遁形,为显著提高肿瘤标志物生物分子的精准检测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这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已经在化学相关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8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37篇。分析化学领域国内外3名科学院院士评价认为,该项目的核心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