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支援长寿核酸样本采集的各区县医护人员,陆续结束工作踏上返程路。一辆返程大巴车上,坐着51名来自垫江各医院的医护人员。
从11月4日清晨开始,他们协助长寿区晏家街道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分布在17个大规模核酸采样点位,坚守整整7天,累计采样47728份。
此刻随他们一起离开的,还有一份份长寿市民送给他们的特殊礼物。大巴车缓缓驶离长寿,车上的医护人员向重庆日报记者讲起了这些礼物背后的故事。
“医生阿姨,这个送给你吃”
来自垫江县人民医院的贺秋荣,手里一直抱着一个收纳盒。“这是一个小朋友送的,我一直舍不得吃。”她从盒子中拿出一个浅黄色的棒棒糖。
贺秋荣曾跟随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在这一轮疫情中,她又主动申请支援长寿,被派到晏家街道朱家岩社区的核酸采样点。
朱家岩片区人口密度大,采样任务艰巨。4日清晨,她和其他队员抵达采样点后,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5日早晨,长时间工作后的贺秋荣,双眼已布满血丝。这时,轮到了一个3岁的小男孩。看着贺秋荣伸过来的拭子,小男孩下意识往后退了退。
“怕吗?”贺秋荣关切地问。“不,我不怕!”小男孩突然变得勇敢,他摇摇头,努力把小嘴张到最大。采样完成后,小男孩却不肯走。他从裤兜里掏出一根棒棒糖,塞到贺秋荣手中,怯生生地说:“医生阿姨,这个送给你吃。”贺秋荣瞬间泪目。
“姑娘,是不是冷啊?”
“虽然这些暖宝宝我没用上,但我打算把它们永远珍藏好。”坐在贺秋荣邻座的李芳同样来自垫江县人民医院。她掏出厚厚一叠暖宝宝,向记者讲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11月7日,立冬,气温骤然下降。李芳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正忙着进行核酸采样。这时,一位大娘拎着一大袋暖宝宝走过来,“姑娘,我看你总是不停地搓手,你是不是冷啊?这是我刚去超市给你买的,可别冻坏了。”大娘的脸上,明显带着担忧。李芳仔细看了看眼前这位大娘,认出是刚才排队做核酸检测的居民。
“我搓手不是因为冷,而是按照防疫要求,每做完一次取样,都要用酒精喷洒双手消毒。”李芳笑着解释。但大娘以为她客气,硬要她收下那堆暖宝宝。
之后几天,像这样的误会还有很多,不时有附近居民给她们送来暖手宝、保温袋等保暖物品。
“其实,社区已为我们配备了充足的取暖、保暖物品,但居民的关心却给了我们最大的鼓舞。”说起这些美丽的误会,李芳感觉,这个冬天很温暖。
“你们也要保重哟!”
1996年出生的余婷来自垫江县妇幼保健院,她是朱家岩社区核酸采样点年纪最小的医护人员。
“这袋花生是一位老婆婆送的,我要把它带回家。”余婷小心翼翼地将花生放到行李包的最里层,生怕弄丢了。
11月4日,余婷当班时,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拄着拐杖前来进行核酸采样。老人看着她防护服上写着“垫江”两个字,感激地说:“大老远过来,真是辛苦你们了。”
半小时后,老人拄着拐杖又回来了,手里多了包东西。原来,老人担心余婷饿着,专程回家拿了些花生送来,“妹儿,你们也要保重哟!”
大巴车继续前行。窗外,冬雨飘洒;车内,暖意融融。听着这一件件礼物背后的故事,车上的医护人员无不动容,有的还红了眼眶。
车至垫江。眼看要下车了,余婷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跟随医疗队外出支援,参与大规模的核酸采样。
“我收获的,有经验,有更多无形的东西,比如责任、担当。”这名90后女孩拿起行李包,拍拍包中的花生,“还有这个——感动和温暖!这些特别礼物,我们要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