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11”透视重庆消费品工业之变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更好释放网络消费需求幼儿感受航天魅力因公牺牲民警袁华遗体告别仪式举行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绝不容许在台湾问题上“打擦边球”美国10月CPI同比涨幅创31年新高
第009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从“双11”透视重庆消费品工业之变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更好释放网络消费需求
幼儿感受航天魅力
因公牺牲民警袁华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
绝不容许在台湾问题上“打擦边球”
美国10月CPI同比涨幅创31年新高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红旗渠精神述评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韩朝阳

    游客在河南林州红旗渠分水闸参观(2019年7月4日摄 ,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红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流淌至今,它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是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断流的“精神渠”。

  “生命渠”滋润心田

  林州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的记忆。

  缺水久矣,盼水心切。尽管人们曾经努力,但缺水历史并没有终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因打翻水桶而自责上吊。31岁的县委书记杨贵站了出来,多方考察后,县委决定从山西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

  这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决策。杨贵不仅面临工程技术上的考验,还面临政治前途上的风险。

  “我们可以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这样我们的乌纱帽肯定保住了,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人民群众。”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担当。

  为民修渠,赢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县委征求意见时,林县百姓说:“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

  宁愿苦干、绝不苦熬。10万建设大军苦干10年,硬是用双手“抠”出一道长1500公里、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生命长渠。吃水问题得以解决,数十万亩耕地得到灌溉,一泓清水流进百姓的心田。

  “幸福渠”催人奋进

  林州人骨子里是不甘落后的,红旗渠让他们的脊梁挺得更直。

  修渠10年,一种逆流而上啃下硬骨头的劲头,融入了人们的血脉。

  上世纪60年代“战太行”,人们用双手挖出千里生命渠;

  上世纪80年代“出太行”,10万大军在全国打响建筑金字招牌;

  上世纪90年代“富太行”,带着赚回的第一桶金,林州人回家建厂开工,富裕家乡;

  新世纪里“美太行”,林州转变发展思路,走向低碳环保经济。

  今天,林州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走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精神渠”永不断流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很多到过红旗渠的人说,最难忘的是水中闪闪发亮的精神。

  曾经,修渠人把生命与水渠融为一体;如今,每个人用自己的拼搏抒写新的故事。

  2013年,55岁的王生有面临一个选择。担任盘龙山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的大哥王自有,在为村里修路奔波的途中突发心梗病逝,村里的“天”塌了。王生有常年在外做生意,因车祸失去一条手臂。乡亲们想让事业有成的他回村接任村支书。

  作为党员的王生有,扛起了全村人的期盼。经过多方奔走和努力,他带领乡亲们将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并继续绿化荒山,种植花椒、核桃、中药材,不仅使特色产业更红火,也为发展旅游打下基础。

  一切为民者,民则向往之。

  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红旗渠,既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时代的航标。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