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技能人才工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培育和发展新业态的重要部署,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我市将于29日举办第七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暨“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这次大赛,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生动侧写,也是对“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有力回答。
巴渝工匠展露锋芒,大赛将展现出全市446.7万名技能人才的自信自强。
同时以赛为媒,川渝技能竞赛合作将推动川渝职业能力建设协调发展迈向深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赛促培,充分发挥竞赛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将持续壮大重庆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赛场争胜
多项重磅赛事名列中西部第一
竞赛引领,技能圆梦。
第七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暨“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在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和重庆五一技师学院举行。比赛以“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为主题,全市41个区县共621名选手211名裁判员报名参赛,平均每个区县参赛11个项目。
相较于前6届比赛,本届大赛实现综合化办赛、信息化办赛、市场化办赛三大突破。尤其是在信息化办赛方面,开发上线了重庆市职业技能竞赛信息管理服务“渝赛宝”平台,通过平台可实现全市各区县职业技能竞赛的统一管理,将各赛项及人员数据互联互通,提高了比赛的公平性和公开性,规范了竞赛流程,提升了办赛效率,做到了竞赛数据可视化、办赛过程可追溯、大赛结果可评估。
本届大赛两赛合一,第七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共设置20个比赛项目,同步举办的“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共设置6个项目。值得一提的是,6个新职业赛项已在全国率先完成竞赛技术标准开发。
“这次比赛的办赛流程和标准都对标全国技能大赛,能够来参加我深感自豪与责任重大。”本届比赛的CAD机械设计项目选手江若鑫为了备赛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精确到每一天的每小时,目的只有一个:赛出水平、提升技能。
回眸世界舞台、全国大赛上的“重庆身影”,每一次拼尽全力的付出,那股“一定能,一定行”的劲儿,总让人肃然起敬。
6年前,巴西圣保罗。看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来自五一技师学院的聂凤眼眶湿润了,她实现亚洲人在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中金牌零的突破,也是我国首位女性世界技能大赛冠军。
在第45届俄罗斯喀山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铁路运输技师学院的梁攀把热爱做到极致,夺得电子技术项目金牌,让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这枚金牌也是中国在该项目取得的首金。这一届世赛,重庆选手创下4金4银2铜3优胜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数、奖牌数位列中西部首位。
截至目前,我市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已累计取得6金7银2铜9优胜,奖牌总数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
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重庆同样佳绩频出。
在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上,97名重庆选手逐梦羊城,巴渝绝技享誉全国,斩获4金4银4铜41优胜。
2021年9月28日,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的欢呼声犹在耳畔,重庆选手获得3金6银2铜6优胜,金牌榜、奖牌榜均位列全国第二;“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广发“英雄帖”,44个国家和地区的698名技能精英来渝参赛,人社部批准大赛永久落户重庆举办……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每年举办120场次、300余个职业工种的“巴渝工匠”杯市内系列竞赛,重磅国家级技能赛事做到全覆盖参与。
每一块奖牌都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重庆参赛实力、办赛水平,更折射出以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的突破与创新。
为做好职业技能竞赛工作,重庆率先制定出台的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5个重要规章制度成为“全国范本”;举办职业技能“云竞赛”的经验做法被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介到世界技能组织;全国火锅、小面职业技能大赛让“重庆味道”飘香四方……
以贯穿始终的改革脚步、奋斗姿态。如今,我市已建立健全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以“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巴渝工匠”杯系列竞赛和川渝技能竞赛等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技能练兵比武为基础,具有重庆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磁场效应
亮出446.7万名技能人才“家底”
从2007年至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迎来了第七届比赛。重庆在全国率先以省级政府名义举办综合赛事,每一届比赛都是一场群英盛会。截至目前,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已累计辐射带动300余万人参加技能比拼,培养高技能人才10万余名,为全市产业发展解“人才之渴”。
事实上,以赛事培养人才还仅仅只是我市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一方面。为建立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市人社局紧紧围绕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近年来深入实施“巴渝工匠2020”计划,让技能人才“生态圈”越来越优、“朋友圈”越来越广、“家底”越来越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保障和紧缺智力支持。
如何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巴渝工匠2020”计划、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高技能人才专项发展规划、技工院校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贯通发展等多项重磅文件出台,立起“四梁八柱”优化发展环境,释放出广纳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强烈信号。
如何厚植“锻技强能”的人才沃土?
各类实训中心、实训基地、技工院校成为孕育人才的摇篮,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师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更为其“锦上添花”。我市已建成中国·重庆公共实训中心、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重庆)研修中心,并成功挂牌全国第一个康养实训基地——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以平台载体吸引要素聚合,构建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强磁场”。
如何深化“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合作?
于重庆而言,引才犹如“及时雨”,关键时候降甘霖、解焦渴;育才则像“自流井”,汩汩涌流、润泽山城。
打开“拥抱”坚持请进来,我市引进400名国际职业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专家来渝开展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巴渝工匠”绝技绝活交流活动;迈开“脚步”坚持走出去,每年选拔20名优秀中青年技能人才赴美国、德国等开展短期培训,签订中国(重庆)·新加坡500人次技能人才交流培养协议,增强世界眼光。
更好的发展环境、更坚实的培育根基、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这些大大小小的变化,累积成实实在在的利好,化为高技能人才真真切切的收获。
重庆技能人才队伍一天天“长个子”,全市共有技能人才446.7万,涵盖58个行业、373个职业工种,人才数量位于西部第二;一步步“壮体格”,全市高技能人才124.6万人,占比居西部12省区市第一;一层层“扩平台”,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8家;一个个“有出息”,全市共培养“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0人、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6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4人、全国技术能手271人。
尺寸之功
多项职建工作获得人社部表彰
作为全市最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综合赛事,本届大赛吸引了众多技能健儿参与,他们的热情和活力将点燃整个重庆。
“经过前6届大赛的培养和积淀,本次参赛选手整体水平比往届高出许多。”作为此次建筑信息模型、砌筑、室内装饰设计项目负责人,程翠华对选手的专业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选手的实力收获业内认可,重庆高技能人才建设工作的“实力”,同样收获来自全国的掌声。技工教育、技能竞赛、人才培养、职业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教材管理等工作在全国职建工作会、专项工作会等发言11次,获得人社部颁发的奖牌15枚。
多年职建工作的辛勤耕耘,所有的尺寸之功都凝结为技能人才的获得感。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庆市技工院校管理办法》等“1+9”管理制度,以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渠道,用特色专业铺就人才进步的“阶梯”,专业对接我市产业发展匹配度达到83%。跳出“农门”推开“幸福之门”,越来越多学子通过学习一技之长,实现了技能脱贫、技能就业,就业率达98%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第七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共设置20个比赛项目,均是就业容量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联系紧密的工种,职业技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赛场之外,我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年培训50万人次以上,32个新开发特色职业(工种)让农民端上“新饭碗”,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培训已培训5.3万人次在岗农民工、10.8万人次农村转移劳动者,他们用一技之长“挣来”新的生活。
技能培训犹如跬步积累,带来“至千里、成江海”的蜕变:技师培训年培养紧缺急需技师和高级技师5000人以上,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已累计超过10万人,总量全国第一。
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评价齐头并进,市人力社保局全面推行企业、技校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精心遴选第三方社会培训评价机构,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227家。目前,我市初步建成以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累计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630万人次。
重庆技能人才队伍一步步“高起来、强起来、火起来、热起来”。接下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启动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着力推动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中西部职业技能竞赛重要举办地、研发地和策源地以及技能人才高地,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技能与动能。
链接>>>
川渝深化技能合作“巴蜀工匠”论剑重庆
本届大赛为两赛合一,在“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中,川渝两地选手同台比拼、以赛促技,每个项目各派出5至10名优秀选手参赛比拼。这次比赛既是川渝友谊赛,也为12月上旬在浙江杭州举行的全国新职业技术技能大赛实战练兵。
“在全国,重庆第一个开发省级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已经公布27个新职业培训考核标准。希望通过这次赛事给予选手展示的平台,进一步促进新职业规范化发展。”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遴选认定三批次350余所新职业从业人员培训机构,依托实训中心建立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从2020年初至2021年10月开展培训3万余人次。
新职业的兴起是新时代活力奔涌、动能澎湃的生动例证,一个又一个新职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生长、从有到好的蝶变,为奋斗者标注美好生活的方向。
本次大赛除了吸引大众对于新职业的关注目光,也进一步增进川渝两地友谊。自去年两地人社部门签署框架协议以来,四川省8所技师学院与重庆市13所技工院校重点围绕技能竞赛、专业建设、人才供给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活动20余次,川渝两地以深化职业技能竞赛协同发展为切入点,不断夯实合作交流基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川渝合作,市人社局将积极落实纲要要求,持续深化职业能力建设协同发展,携手提升川渝技能人才服务供给力、辐射带动力和区域影响力,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王小寒 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