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人工智能“显神通”
(选自《解码智能时代2021:从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瞭望全球智能产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性的黑天鹅事件,而中国率先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践抗疫,这个过程给全球带来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快实现复工复产,公共场所下的测温技术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医院、火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区域,不但测试结果必须更准,而且测试效率必须更高。在这种情况下,5G技术由于速度快、延迟低的特性,也派上了用场,许多地区的医院和火车站都采用了5G热力成像测温系统。通过红外线体温检测摄像头与5G无线接入设备相结合,在无接触的情况下,能在10米以内,秒速检测体温。
百度AI还基于人脸关键点检测及图像红外温度点阵温度分析算法,实现对一定面积内乘客的额头温度进行检测,即便是佩戴帽子和口罩也能够快速筛查。在地铁、高铁等需要进行大量体温监测的场景中,1分钟内最高可以单通道内检测200人。乘客几乎不用停留,避免了人员拥挤,且温度识别误差仅为±0.3℃。这种非接触式的测温方式,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5G时代,各地的医疗力量不必亲赴一线也能救死扶伤。疫情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启用首个AR/5G的三维数字化远程会诊系统;华为为火神山医院捐赠的远程医疗平台可以直接对接远在北京、上海的优质医疗专家;华为云WeLink如今开放了“远程医疗方案”……
抗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国界线。在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中国企业在行动,通过人工智能向海外输出检测和诊疗能力,为全球抗疫合作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老旧小区改良:破解基层治理“新密码”
(选自《解码智能时代2021:来自未来的数智图谱》)
不论智慧社区这个“车头”的动力有多足,如果老旧小区这个“车尾”负担过重,基层治理的列车也快不起来。
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最终都会落到社区的层面上来。一方面,社区作为链接群众与政府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数据的集成地,掌握着最原始、最全面与最及时的高颗粒度数据;另一方面,社区作为政府各部门最前端的“触手”,是政策下沉与执行实施的核心渠道与最终场景。
而老旧小区作为社区生态中最冗杂的一环,可以说是木桶理论中的“最短的一块木板”。它的智慧化改良成效,才是考量我国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也是解锁基层治理的核心密码。
我们首先明确一个核心的观念,那就是老旧小区智慧化改良只能解决部分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老旧小区作为一个存量机体,它的改造必然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如果我们抱着“一口通吃”的想法来实施,反而会无从下手,更无法击中要害。
对于老旧小区的智慧化改良,我们的思路应该转变为“需求供给”大于“服务叠加”。与其在小区建立一个空气质量监控中心,不如为社区老人带上监测心血管的智能手环;与其建立一个线上购物商城,不如建立一个丰富社区活动的渠道,定期组织社区活动交流,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所谓“改良”而非“打造”,也就是针对社区网格员与居民的核心需求,进行“微创新”或“局部创新”,而非推倒重来或凭空盖楼。未来,当老旧小区这个“车尾”也拥有足够的动力时,社会治理现代化这辆列车也会进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