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今年上半年,重庆国际生物城产业集聚发展势头强劲,新签约项目13个。目前,园区企业已累计开工项目54个,建成投产投用38个,产值连续3年保持了30%以上的高质量增长,成为引领全市生物医药快速崛起的助推器。
涪陵乌江榨菜建起目前国内酱腌菜行业首个智能化生产车间。通过数字化控制中心这个“大脑”,实现配方的分量和配比恒定,确保品质稳定;还能精确计算出榨菜里的含盐量、含酸量等,并将其量化为各项数据,再结合市场调研,改进榨菜制作技术,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各地产业的加快升级和深度融合,主城都市区区域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据统计,中心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785亿元、占区域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主城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提高到42.7%、成为工业主战场,共同汇聚起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集聚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之城活力澎湃
今年5月,重庆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开工建设。作为肩负原始创新重任的科学重器,建成后该装置将服务先进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中的核心科学问题。
作为成渝双核之一,一年多来,主城都市区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加快集聚战略科技力量,提速打造具有澎湃活力的创新之城。
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人数最多的要数研发人员了。这个历时8年、总投资43亿元、占地1000余亩的研发中心,拥有设计、试验、管理等7大功能,仿真分析、噪声振动、被动安全等12大领域,混合动力、空调系统、非金属材料等180个实验室以及运用云技术打造的全球领先数据中心。
依托这一中心,长安以创新为驱动,聚焦智能化、新能源领域,大力开展品牌升级与产品升级,加速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成为我市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典型代表之一。
除了创新平台的增加,创新力量也在加速集聚。9月12日,位于广阳岛智创生态城迎龙片区的重庆邮电大学“三院”(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研究生院江南分院、鲲鹏创新学院)正式揭牌投用。
未来,“三院”将聚焦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智能技术服务、智能企业孵化等,打造环重邮创新生态圈,全面助力广阳岛智创生态城绿色创新发展。
据统计,一年多来,主城都市区共引进40家研发机构与创新主体签订结对共建协议104项,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38个,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642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38家,累计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2.79万家,拥有研发机构的规模工业企业增至1886家。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累计达到10个,新增3个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累计建成双创平台65个、入孵企业团队3275个,成为全市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具有活力的创新之城。
完善大通道大平台大环境,开放型经济持续壮大
9月10日,重庆跨境公路班车正式开通至越南新通道。至此,重庆跨境公路班车线路增至10条。
作为重庆南向对外国际物流大通道,重庆跨境公路班车凭借安全、高效、灵活的特点,备受企业客商青睐。自2016年首发至今,通道辐射能力逐渐扩大,累计发车突破7400车次,今年开行超过2400车次,同比增长48%,有力推动重庆对外开放能级的提升。
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中央赋予川渝两地的共同使命。主城都市区具有天然的区位、交通、平台、资源等优势。为此,主城都市区各地聚焦大通道、大平台、大环境建设,不断激发对外经济活力和市场创造力,推动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
1月1日,中欧班列迎来一个里程碑事件:由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共同创立的中欧班列(成渝)号,在两地同时开出首班。
据介绍,两个城市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过14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其中2020年合计开行超5000列。两地“互补”后,辐射领域可覆盖欧洲全域,进一步提升我市开放通道能级。
而作为我市的重要开发平台,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全部落实,铁路提单信用证融资结算等6项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推广。
其中,自贸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多式联运创新,签发了全国首张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A)多式联运提单,推广“铁路原箱下海、一箱到底”全程多式联运模式,实现通关时间压缩40%。
主城都市区还大力推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放管服”改革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市级行政许可累计压减60%以上,简易注销公告期从45日压缩到20日,企业登记注册实现“一网、一窗、一次、一日”全流程办结,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办理、即办即取”,公安户政、交管等高频业务实现“一窗综办”,为开放型经济持续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上半年,主城都市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710亿元、占全市比重98.5%。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六张名片让城市更加亮丽
把城市功能品质塑造好,是重庆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打造“近悦远来”美好城市的关键一环。
为此,我市以轨道交通建设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不断加快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进程,建设一个“轨道上的都市区”,打通城乡融合要素流动制度障碍。
轨道交通15号线是重庆市首条城市轨道快线,连接沙坪坝区、两江新区、渝北区,西起曾家站,东至两江影视城站,线路全长约71.53公里,设站25座。
目前,15号线一、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将同步建成投用。投用后,将串联起科学城铁路枢纽、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高铁复盛站三大交通枢纽,贯通重庆主城东、中、西槽谷。对加快西部槽谷发展,完善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和层次,引领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在主城都市区倾力打造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六张城市新名片,加快提升城市功能。
去年底,两江四岸核心区朝天门片区治理提升工程正式开工,投资28亿元,将对朝天门广场、码头、2.4公里消落带进行生态治理和品质提升;打通洪崖洞-朝天门-东水门(湖广会馆段)步行系统,观光电瓶车可无障碍通行;改造朝天门广场下6万平方米建筑空间,打造市民、游客文化休闲消费的地标性公共区域;恢复朝天门码头、磨兜码头、民国新码头和大梯道,打造开敞的沿江岸线。
我市还大力推动城市更新,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39个、967.4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3.1万平方米,建设5条80公里中心城区山城步道,城市植绿增绿20万平方米,推动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长江干流水质保持为Ⅱ类。
值得一提的是,主城都市区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实效,取消普通劳动者城市落户务工年限(2—3年)限制,2020年主城都市区人口达到2112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上升4.7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