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龙头带动
叠加出上下游产业链
在长寿经开区,重庆科顺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涂料在空气中能迅速固化,解决了普通涂料施于垂直表面的流挂问题。科顺公司生产这种涂料所需的聚氨酯,正是由同样位于长寿经开区的德国巴斯夫提供原料MDI进行合成。
“引进一个大型龙头企业,一批上下游配套产业便会蜂拥而至,这在产业链打造中称为‘羊群效应’。”长寿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巴斯夫落户长寿经开区,三年后,其年产40万吨MDI项目正式投产。“与传统化工产品不同,MDI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的高附加值项目,可以使每立方米天然气的销售值从7—10元增加至25元以上。”该负责人介绍,围绕这一龙头企业,长寿区吸引到一批上下游企业集聚,还向下延伸出聚氨酯这条新的产业链。
“入驻长寿经开区并投产抗流挂涂料项目,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看重巴斯夫能为我们提供原料。”科顺公司总经理杨春光告诉记者,MDI需要在全密封环境中进行运输,在长途运输中容易出现跑、冒、滴、漏等现象,不仅造成浪费,还有害环境,这也是科顺公司最担心的问题,
但德国巴斯夫距离科顺厂区不到300米,泵车将MDI运输至厂区后,即可通过管道廊桥输送至车间,完成“一站式”制备、罐装、贴标等。此外,两家企业还在产学研等方面进行协作,譬如,为保证涂料的抗流挂效能,巴斯夫就专门在MDI中添加了一种高活性化学物质,成为供应科顺的定制款原料。
“在产业链打造中,我们首先瞄准掌控核心技术、具有核心引领、能弥补本地产业链短板的龙头企业,再以诸多‘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围绕着龙头企业集聚,形成上中下游企业共同促进、利益均沾、共赢发展的金字塔式产业链结构。”该负责人说。
按照这样的思路,“十三五”期间,长寿经开区便聚集了140余家化工新材料企业,形成了以聚氨酯组合料、胶粘剂、PVA光学膜、PPS纤维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智能升级
提升产业能级
在长寿和江苏双象集团签下年产30万吨光学级PMMA/MS新材料项目之前,双象集团旗下的重庆奕翔化工生产基地年产45万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一期项目,已于去年10月正式投产。每天,由川维供应的合成氨在这里经过水解、酯化等化学反应后,最终生成高纯度的MMA,成为有机玻璃生产的主要原料。
在这个国内最大的MMA生产基地,其核心区域用工人数还不到30人。从原料投放到温度、气压、液压的控制,整个生产流程全部由中央控制系统完成,工人们只需拨动控制区内的按钮,完成各项参数的实时校正。
重庆奕翔化工总经理王海红告诉记者,大数据智能化技术为他们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能快速、有效地采集大量生产设备的运行数据,实现生产流程的可视化;二是采集到的数据可用于生产提档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数字产业化,在节省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安全环保风险。
在如今的长寿化工新材料企业中,这样的数字化生产车间随处可见。“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维度,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长寿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点”上抓单台设备改造、推动企业“机器换人”;在“线”上抓生产线升级、装备成套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在“面”上抓系统集成、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高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这几年,长寿区累计投入55.8亿元,实施137个智能化技改项目,已建成4个市级智能化工厂、38个市级数字化车间,其中,与化工新材料相关的项目占1/3。
依托创新驱动、龙头引领、智能化升级,长寿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效应渐显,成为长寿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去年,全区化工新材料企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40%。
不过,在走访中记者也发现,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长寿化工新材料产业还存在着高端精细化产品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企业研发动力不强等问题。为此,长寿区正按照市里要求积极推动“链长制”的建立,通过领导干部担任链长,落实产业负责人,对上下游进行整体、协同培育,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需求对接、项目引进、要素保障、企业帮扶、困难化解等重点和难点问题,真正实现锻长板、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