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不过,那个年代,桥上往来的车辆还很少,倒是经常能看见村民赶着骡子过桥。”程学云说,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县域交通的改善,到县城的时间进一步缩短,村里陆续有人将农产品捣腾到县城去卖,程学云也开始养殖生猪。
那几年,他一年要养10多头猪,每年春节,猪儿出栏后就拖到县城去卖。他早晨从场镇乘车,跨过九溪沟大桥,抵达县城还不到9点,正是开市的时候。程学云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上世纪80年代,一头猪在县城能卖400多块,比场镇多出整整一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九溪沟大桥上往来的车辆渐渐多起来,但小轿车仍不容易看到,大部分都是运输货物的大卡车,这也给大桥养护带来了压力。据蔡建荣回忆,重庆直辖以前,四川省每年都会派遣专家对桥梁状态进行评估,省里还下拨资金对部分桥段进行过加固,丰都县也组建起专业的养护团队,定期填补受损路面,做好排水清洁等。
这期间,程学云除了养猪,还和妻子种了几亩庄稼。尽管日子过得去,但他心里始终不满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村里掀起了“打工潮”。住他隔壁的罗天华成了第一批外出“闯荡”的村民,“上世纪90年代,老罗就在工地上帮忙了,一个月能领3000多元,抵得上我一年的收入。”程学云有些心动。
2000年,他卖掉最后一批生猪后,也南下打工去了。和他一起走的,还有同村的简应泽。他们进过厂,也合伙搞过工程,一年只有春节能回家看看。记忆中的九溪沟大桥变得拥挤、热闹,桥上渐渐有村民开着小轿车返乡过年,这让程学云羡慕不已,“那时候,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地务工,家里多是老人小孩留守,大家都觉得,只有走出山旮旯,才能挣大钱。”
这样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村里的下一代。2006年,程学云的女儿高中毕业后,她硬是放弃了留在村委会帮忙的机会,跟随父亲的脚步,外出务工。
返乡,他实现心中的小康梦
为了早日过上“有车,有房,有存款”的好日子,多年来,程学云一次次跨过九溪沟大桥外出闯荡。
2016年,镇里实施易地搬迁,程学云从土墙房搬到了山下的安置点,住上了一楼一底的新房子。他还赶上了返乡创业的好时机——在村里搞产业,可申请5万元免息贷款。
这年春天,程学云没再踏上南下的打工路。他打算在村里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猕猴桃。事实上,外出打工前,程学云就种过黄桃,可那时山上交通不便,一路下来全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他联系好县城的买家,可果子还没运上九溪沟大桥,已烂了七八成。
尽管妻子反对,但程学云很有信心,“这十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近几年,公路通到了田间院坝。只要产品好,就不愁没销路。”
2017年,他种植的200亩猕猴桃第一次挂果,经销商上门采收,没有中间贩子压价,挣的都是净利润。2020年,程学云买了辆皮卡车,“有车,有房,有存款,我的小康梦,算是实现了。”他笑呵呵地说。
而这一年,龙河(丰都段)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河湖,以此为契机,丰都县决定对龙河沿线文旅资源进行挖掘、修复。其中,九溪沟大桥便有望按照当时发行的邮票图样,重新还原周边旧有景观,打造网红景点。
得知这一消息,程学云的女儿程德英也返乡发展乡村旅游,这可把老两口乐坏了。程学云把自家楼房改成了民宿,学过酒店管理的程德英负责民宿接待。今年夏季,民宿的生意迎来小高峰,除了避暑纳凉,不少游客是冲着山脚的九溪沟大桥而来,想亲眼目睹这座“世界第一”石拱桥的传奇。
程学云还发现,随着村子越来越漂亮,村民在家挣钱的机会越来越多,返乡村民也一年比一年多——2017年,在外多年的罗天华回来了,成了养猪大户;简应泽也回来了,发展起高山蔬菜;还有一些返乡的村民种起了烤烟……
“听村干部说,平均每年有二十几名村民返乡,人回来了,村里就更有了希望。”程学云高兴不已,他感觉自己正赶上农村发展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