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们熟练运用移动设备自助编程,操纵足球机器人进行比赛 |
近20年时间里,巴蜀小学探索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脚步从未停歇。
如何才能借助新技术突破学校教育中的时空局限?如何才能通过教与学方式变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更好地为老师赋能、减负,让智慧教育真正落地实现?
面对一系列问题,巴蜀小学以“智慧教育”为抓手,“泛在学习”为实施形态,为学校线上素质教育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更为建设特色智慧校园,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学变革愿景,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宝贵的“巴蜀经验”。
深度探索
巴蜀智慧教育步履坚实
回望巴蜀小学智慧教育的发展历程,从2003年“非典”期间开通“巴蜀空中课堂”;到2011年从研发“优卡学堂”入手,正式开启泛在学习的研究探索;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研发推出“巴蜀公开课”;再到2021年,学校建立起集资源、教研、教学应用一体化的“教·学小助手”平台,将智慧教育成果进一步升级迭代……
紧扣时代的教育探索步履坚实,巴蜀小学的智慧教育实践从最初的“多媒体教学阶段”走向了“互交式学习阶段”“泛在学习阶段”,也逐步实现了从“技术保障”到“技术赋能”的转变。
“从数字化学习到泛在学习,是学习环境智慧发展后的必然趋势,巴蜀小学的研究与探索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就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所评价,巴蜀小学在时代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针,结合过往教育教学积累的经验,结合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校园管理体系建设,确立了建设特色智慧校园的思路。
据巴蜀小学副校长李永强介绍,学校一方面要通过搭建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打通校园的各个场景,将日常办公流程化繁为简,提高部门与师生的办事效率,让校园管理工作流程形成顺畅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则是构建起学校大数据平台,依托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与应用开发,反哺教师教学工作与学生个性化学习。
如何把宏大愿景与阶段性目标清晰结合,巴蜀小学校长马宏表示,巴蜀新一轮智慧教育建设应用中,将真正实现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真实发生,构建了一条泛在学习视角下,以学习为中心,适应学习需求多样化、方式个性化、时间碎片化以及场所无形化特点,促进人的全面而个性发展和智慧教育学校路径。
技术赋能
助力智慧教育减负提效
雄厚的教育资源是巴蜀小学智慧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在支撑。运用与时俱进的网络技术将资源整合,巴蜀小学实现资源建设创新,师生共创,动态生成。
例如在陈冬冬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上,他将3D建模软件、微视频等放入“教·学小助手”平台中带入课堂,让学生高效又准确地体会到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真实结果,突破了学生对多个积木搭建立体图形不同方位的观察难点,也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用工具撬动学习,以资源实现自主。“智慧教育要落地,首先就是要让老师们对我们的工具用得惯、离不开。”在巴蜀小学信息中心主任程积富的演示下,我们看到了一个配置了强大资源却拥有极简操作,符合“教学操作系统”特征的“教·学小助手”平台。
在资源配置上,学校为老师们提供并筛选了小学各学科的全套优质课件、教学资源,通过“中央厨房”智造、“火锅自主选餐”的方式,让备课方式迎来了变革。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理解,随时增删素材,使教案不再一成不变、枯燥无味,也让年轻老师们“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得以迅速成长。
在实际操作上,老师们仅用ppt制作课件再上传平台,就能一键生成智慧课件,带上课堂,一点就播;模块化的课堂架构设置,能让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实时反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课堂更为灵动,教学更为精准。
通过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创新和精准管理,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巴蜀特色”,让智慧教育落实落地,为教师赋能减负提效,更好地深化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泛在学习
实现智慧教学随时发生
新冠疫情对全球范围内教育系统进行了一场“互联网+教育”集训。正如校长马宏所说,“疫情,不但催生教育信息化、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而且倒逼着学校治理模式的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智慧校园的内涵真正融进了教育中,这对学校未来的教育理念和智慧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是科学小达人铭铭,现在我给大家揭秘颜色塔的奥秘。因为不同的物品密度不同,密度小的液体能够浮在密度大的液体上,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呈现出像彩虹塔一样的效果……”看着一个个精彩的居家实验小视频,很难想象这些都是巴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自主完成的科学探究作业。
“我们希望通过智能大数据将学校变成一个小型社会,让老师智慧教,学生自主学”。据巴蜀小学物业部部长、重庆市教育信息化专家令狐林介绍,为了让学习随时发生,学校基于互联网资源的泛在学习,创立了众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与路径:通过建设未来教室,让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习与生活深度融合;通过动态二维码,实现学习资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推送;通过“一日三会”课程,更好地推动学生开展自觉自主的学习意识;通过老师导学、家长助学、同伴共学、社会人士帮学的“X导师”陪伴制,让学习回归社会生活;还有导学模式、资源超市等创新探索,实现了师生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和深度应用,为基于互联网的素质教育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此外,学校还通过信息技术,助推评价改革,设计打造出“巴蜀榜样章”评价体系,让评价可视化;赋能智慧教研,形成泛在课堂实践研究共同体,坚持通过“共同体”研究、实践、推广的泛在学习,助力教育均衡;建设智慧校园平台促进精细化管理,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变革。
近90年的办学历史,让巴蜀小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管理经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如何打开通往未来教育的那扇门?巴蜀小学也为自己制定了“助教”“助学”“助创”的智慧教育实践探索三阶段目标。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不断探寻,这也是对巴蜀小学“教育是做的哲学”最好的诠释。
智慧名片》》
智慧校园——重庆市巴蜀小学
信息化特色:学校建立起集资源、教研、教学应用一体化的“教·学小助手”平台。这是一个以 “学习”为中心由导学单、微课、课件、练习题库、专题网站等组成的泛在学习资源网,人人可建可用,师生共创,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整体融合的泛在学习应用,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关荣誉:巴蜀小学牵头组建的“泛在课堂实践研究共同体”入选教育部研究项目;被评为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学校、重庆市第一批智慧校园示范学校;研发的泛在学习平台注册学生超20万;疫情期间推出的“巴蜀公开课”入选教育部第一批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让全国31个省区市和国外7个地区的小学生及家庭参与学习,资源访问量超336万余人次,满意率达99%。
姚兰 王凤 何霜 图片由重庆市巴蜀小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