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猪大数据中心 |
 |
重庆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生产线 |
 |
灵方生物生产线 |
 |
惠达卫浴5G数智陶瓷生产车间 |
过去的一年,荣昌喜讯频传:
2020年9月,中央网信办公布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荣昌名列其中;
2021年3月,科技部批复同意支持重庆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全国农业领域首个、也是重庆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荣昌区被国务院表彰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
……
“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发挥科技创新第一推动力作用至关重要!”荣昌区委书记卢红说,今年6月,荣昌区十四届十次全委会明确提出“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目标,进一步凝聚起全区上下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为荣昌用实干实绩、名副其实担当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指明了航向。
“数字化”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数字化”、培育“核心力”——荣昌区坚定不移地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一手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一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本月初,惠达智能家居(重庆)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的卫浴生产数字化车间,获得市级数字化车间认定。6万多平方米的车间,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成釉料自动称重配料、机器人修坯、智能立体仓库等设备组成的全自动生产线,年产卫浴产品达120万件。
同样通过智能化改造实实在在获益的,还有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其实施建设的兽用生物制品制造智能工厂,成为今年认定的全市38个智能工厂之一。主要生产设备均实现互通互联,智能工厂数字化装备数量占生产装备总量的93.95%,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近5年的利润接近3亿元,智能化改造让公司尝到了甜头。
在荣昌,像这样的智能化改造遍地开花:尚上服饰通过自动拉料剪裁设备、智能悬挂运输系统、车位数据收集终端等设备引入,推动整体生产效率从35%上升到87%,产品合格率从55%提高到了83%;唯美陶瓷采取“5G+高清视觉质检”“5G+车间无人巡检”等方式,建立了全球首条5G智能化陶瓷板材生产线;华森制药探索“5G+AGV”“5G+数字化车间”,获批重庆市“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示范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的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专门研究制造5G智能终端、军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密度多层互联板……
近两年,荣昌共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79个,完成投资73亿元,建成市级数字化车间23个,市级智能工厂2个。企业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7.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3%,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23.38%,生产效率平均提升49.1%。
另外,荣昌还加快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促进企业组织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累计认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21家,其中国家级13家。
由于荣昌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不断提高质量效益、提升产业数字化能力,今年5月,荣昌被工信部表彰为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的10个市(州)之一。
重大创新平台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荣昌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在畜牧科技、陶瓷、电子电路、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在重大创新平台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许多新突破,增强了荣昌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
2018年2月,荣昌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为荣昌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截至2020年底,荣昌高新区已累计入驻工业企业645家,投产企业485家,其中规上企业295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18.65亿元,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达到695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78.5%。
2019年4月,荣昌获批建设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畜牧单品种国家级大数据服务平台。中心聚焦“智能生产、智慧监管、食品安全、数字金融、咨询服务、指数引导”等生猪大数据核心业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推进生猪智慧养殖方面,该中心推动智慧养殖管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猪肉溯源大数据、畜牧大数据共享交换等9个智慧畜牧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和9个智慧养殖(生猪)示范场(点)建设,生猪智慧养殖解决方案已具雏形;研究和探索楼房养猪、生物安全、AI养殖、种养结合、绿色能源等领域,研究制定智慧养殖规程和标准,打造国内楼宇式生猪智慧养殖标准化建设样板。
在数字化服务政府监管方面,该中心开发全国首个“生猪数字监管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呈现区域内的“猪有多少、猪在哪儿、猪到哪儿去”,实现区域内生猪全程数字化监管预警,有效降低疫病防控风险。目前该平台覆盖荣昌区21个镇街,养殖户3.8万余人,贩运户110人,平均每月受理线上产地检疫申报、屠宰检疫申报3000余单,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生猪监管区块链电子签章”进入上线试运行,成为全国首创,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通过电子签章改变传统生猪检疫方式,破解生猪产地检疫、宰前检疫过程部分不真实问题,保障猪肉食品安全。
在猪金融创新方面,该中心创新性开展“数据”作为征信措施,为中小养殖企业贷款“画像”,推广“猪e贷”“数易贷”等线上金融产品试点贷款26笔、发放贷款1900余万元;与中华联合保险共同开发的保险和无害化联动处理模式,受众群体达5万余户。
在平台建设和资讯服务方面,该中心一体化拓展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两大国字号平台”,已在四川、广东、河南、贵州、海南等省市区布局20个区域中心和区域市场,帮助各省市区破解生猪数字平台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难题。发挥数据指导生产的导向作用,在央视、重庆卫视、荣昌电视台定期解读生猪行情走势28期,发布“每日猪讯”60余期,持续编制《中国生猪产业(价格)·荣昌指数》《川渝生猪产业·能繁母猪存栏指数》《重庆市能繁母猪存栏·荣昌指数》并打造“生猪大数据·荣昌指数”公共品牌。
2021年3月,全国农业领域首个、重庆市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该中心总部设在荣昌,由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23家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协同建设,集合了我国生猪全产业链最强创新阵容,堪称科技创新“国家队”。
荣昌依托重庆市畜科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的畜牧科技和创新创业人才资源,在国际上首次培育获得“转人免疫球蛋白猪”,在国内率先建立无菌猪繁育技术体系和全国唯一无菌猪实验基地,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动物模型、人源化抗体转基因动物等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澳龙生物羊包虫病疫苗成为全球唯一,用于治疗人畜共患病的强制免疫疫苗。
目前荣昌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市级创新平台60个、区级创新平台64个,较2017年分别增加了4个、16个、38个。建成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市级科技型企业824家、高成长性企业10家,较2017年分别增长了66家、670家、10家。
加快构建“一城一区五中心”科技创新格局
荣昌将如何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卢红表示,将以国家畜牧科技城和荣昌国家高新区为主平台,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电路创新中心、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创新中心为支撑主阵地,加快构建“一城一区五中心”科技创新格局,全力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全面提升荣昌高新区创新能级。拓展荣昌高新区规划面积至50平方公里;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上规、上云、上平台、上市”企业;将“荣昌渝西科技智湖”项目规划建设成为科技研发核心区,结合产业需要建设食品、医药、陶瓷、新材料等共享检测机构和研发中心,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科创走廊,形成高新区地标性中心区域。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用好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畜禽种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国家畜牧科技城全面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深挖荣昌陶历史文化及传统技艺,建设“一带一路”国际陶艺村、巴蜀文化民俗村、巴蜀非遗产业园;探索挖掘“荣昌陶”+“研学旅游”“商品转化”“旅游活动”“旅游路线”等市场潜力,系统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做大做强做优陶瓷产业,全力打造200亿级陶瓷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电路创新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打造专业化特色产业群;加快建设技术创新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培训中心等,努力打造企业生产顺畅、生活舒畅、成长通畅的产业绿色生态圈。
加快建设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占据了荣昌创新平台的半壁江山,引导调动生物医药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和药物研发,攻克一批“卡脖子”难关;要建设重庆国家级生物医药重点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形成中药制剂、生物制品、西药制剂和医疗器械及药用包装共同发展的格局,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坚持养老养生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打造辐射川渝的“医养结合”项目。
加快建设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建好用好研发机构,扩大对外创新合作,强化新品开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集群发展;采取“众创孵化培育一批、招商引资聚集一批、转型提升发展一批”方式,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资金+项目+基金+培训+服务”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梯次化培育体系,推动更多的优质企业向“牛羚”“瞪羚”蜕变。
到2025年,荣昌将初步形成畜牧、陶瓷、电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荣昌高新区进入百强行列。到2035年,荣昌力争整体创新水平跻身全市第一方阵,基本建成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张亚飞 王琳琳 图片由荣昌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