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文学书写更有挑战性邓颖超:继续的有千百万的抗敌勇士让我们一起守卫“优雅”从更高更广的角度看到震撼的时代
第005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历史的文学书写更有挑战性
邓颖超:继续的有千百万的抗敌勇士
让我们一起守卫“优雅”
从更高更广的角度看到震撼的时代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8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着名篇学党史13

邓颖超:继续的有千百万的抗敌勇士

本报记者 赵迎昭

    刊发在《新华日报》上的《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热血在沸腾,

  我们的心头在悲愤,

  不须悲哀,

  不须流泪,

  燃烧起民族仇恨,

  怀着一颗创痛沉重的心,

  悼念新升隆轮上为国死难的烈士们!

  敬致最崇高的民族革命敬礼!

  “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

  血债要以血来还清。

  在民族血债和灾难的面前,

  大家哪能再分你我?

  我们必须团结一心!

  坚持抗战到底,

  赶走万恶的帝国主义——日本!

  ……

  警告敌人,

  勿狂欢得意。

  炸毁了我们烈士和同胞的生命肉体,

  但再也炸毁不了全中国人民已锻炼成的抗战到底的意志!

  摧毁了我们的城市和江轮,

  但再也摧毁不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一致!

  失去的是廿五位烈士,

  继续的有千百万的抗敌勇士!

  ——节选自邓颖超《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

  “摧毁了我们的城市和江轮,但再也摧毁不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一致!失去的是廿五位烈士,继续的有千百万的抗敌勇士!”1938年,邓颖超在长诗《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中这样写道。

  “邓颖超为25位烈士写下的这首长诗不仅仅是一首吊唁诗,更是对全国人民吹响的战斗号角,是一封用血泪凝成的、写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决战书!”8月7日,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抗战大后方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博士后吴婧瑀向重庆日报记者道出了这首长诗背后的故事。

  牺牲

  “新升隆”轮西迁途中被日机炸沉

  吴婧瑀介绍,《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是邓颖超为“新升隆”轮事件而作。

  时间回到1938年。是年10月,武汉陷入日军三面包围之中。国民政府决定弃守武汉,转移到重庆。10月22日下午,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处长李克农、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率领办事处和新华日报最后一批工作人员,以及随船西迁的妇孺百姓100余人,乘“新升隆”轮撤离武汉。

  10月23日上午,“新升隆”轮行至长江北岸燕子窝民用港口(今属湖北省洪湖市燕窝镇),为避免日机轰炸,“新升隆”轮停船靠岸,全部人员上岸疏散。下午3时半,乘船人员陆续上船。这时,4架日军飞机突临轮船上空进行轰炸。

  史料记载,生死关头,女记者项泰不顾自己负伤,在船上穿梭,为伤员包扎伤口,最后因流血过多而牺牲。李密林等新闻记者和八办人员在船上奋力救人,不惜牺牲自己保全多数同志。

  “遭遇日寇疯狂轰炸后,‘新升隆’轮在熊熊大火中沉没,新华日报16位记者、编辑以及八办的9位骨干同志不幸遇难,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惨痛记忆。”吴婧瑀说,面对如此巨大的伤亡,新华日报和八办的同志们强忍悲痛,决心同万恶的日寇抗战到底。李克农和潘梓年决定改行陆路,徒步到宜昌,再乘船去重庆。

  追悼

  邓颖超写下长诗彰显抗战到底决心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红岩历史诗抄》记载,为悼念遇难烈士,1938年12月5日,新华日报在重庆演武厅社交会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给死难者敬献了挽联、挽词和花圈。其中,中共中央的挽词是“气壮山河”,毛泽东题写了“为国牺牲”四个大字。

  吴婧瑀介绍,追悼会当天,《新华日报》出版了纪念特刊。其中,头版刊发了题为《追悼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的社论,邓颖超长诗《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刊发在了第四版。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血债要以血来还清。”“摧毁了我们的城市和江轮,但再也摧毁不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一致!失去的是廿五位烈士,继续的有千百万的抗敌勇士!”……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诗文时,日机疯炸,血染长江的悲壮凄凉场景便仿佛映入眼帘。”吴婧瑀说,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一生不仅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呕心沥血,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和诗歌。这篇《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句句直击人心,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刻骨的仇恨,更彰显了中华民族誓死捍卫祖国领土抗战到底的决心。

  “我想,这是邓颖超强忍眼泪和悲伤写下的诗篇,正如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唱的那样: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只有仇恨满胸膛……”吴婧瑀说,诗中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大众的血肉亲情,以及在危难之际、生死之间为人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邓颖超把共产党人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民大众的人文关怀融入诗句中,爱与恨交织出来的诗文更具凝聚力和感染力。

  传承

  奋进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

  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着“新升隆”轮死难烈士的不朽精神。1987年,原洪湖县人民政府修建纪念碑,邓颖超为纪念碑题写“新升隆轮遇难烈士永垂不朽”。2019年,当地还建设了纪念馆,供后人缅怀烈士、铭记历史。

  “关注并解读《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就是为了让更多读者知晓‘新升隆’轮事件,了解《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努力和贡献,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为新中国成立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吴婧瑀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把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但是,他们就像歌剧《江姐》中所唱的那样:心和祖国母亲永远在一道,内心无比荣耀。

  “我们当深刻领悟革命者的坚定信仰、感悟革命者深厚的家国情怀、赓续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吴婧瑀说,“在此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带领学生从更多文艺作品中学习历史,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奋进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