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红岩 家国大爱
第008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千秋红岩 家国大爱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8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秋红岩 家国大爱
——重读“红岩家书”(下)

  江竹筠: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本报记者 赵迎昭

  狱中致谭竹安书(节选)

竹安弟: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么(幺)姐是否仍在重庆?若在,云儿可以不必送托儿所,可节省一笔费用,你以为如何?

  读信人余洁(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管理员):除了是大义凛然的英雄之外,她还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一个柔情的女人。

  “从这封《狱中致谭竹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江竹筠——除了是大义凛然的英雄之外,她还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一个柔情的女人。”7月23日,在歌乐山下“11·27”死难烈士之墓旁,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管理员余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余洁和红岩英烈江竹筠有着不解之缘——1999年,她从四川外国语大学商贸英语专业毕业后,经过层层选拔进入歌乐山烈士陵园工作。2003年起,她开始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饰演江竹筠。

  “这封家书是1949年8月27日,江竹筠被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时所写,难友曾紫霞出狱时把它带出,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亲情、柔情,透着信念、信心,怀揣憧憬、希望,让我们感受到江竹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余洁介绍,这封家书的字字句句彰显了江竹筠对儿子彭云的牵挂,信中提到的“么(幺)姐”是江竹筠丈夫彭咏梧的前妻谭正伦,信抬头的“竹安弟”是谭正伦的弟弟谭竹安。

  据了解,这封家书的原件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中,还收藏有江竹筠写给谭竹安的七封信,每封信中都一再强调对儿子的抚养教育。

  余洁说,从1999年到2012年,她从事讲解工作期间,向游客讲述了无数次江竹筠事迹,每每讲到她对儿子的殷切嘱托,观众总会泪眼婆娑,“2012年,我也成为了一位母亲,当母亲的怎么舍得离开自己的孩子呢?江竹筠义无反顾从事革命,在狱中宁死不屈,她在坚决保守党的秘密的同时,必定是万分思念儿子的。”

  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的“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中饰演江竹筠时,余洁都要演绎江姐的这一片段。

  “长辈总会骄傲地逢人便说,我家有个‘江姐’。”余洁说,她讲解、演绎江竹筠烈士故事这么多年来,被她的事迹耳濡目染,自己的灵魂在深受触动的同时,也坚定了她继续把红岩精神传承好的决心。她希望“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能够走进更多学校,让在蜜罐里长大的90后、00后们铭记红岩英烈的不朽功勋,把英烈的精神世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钟奇:记住,记住!我最后仍是爱你的

  本报记者 赵迎昭

  钟奇烈士遗书

德琪:

  不要哭,眼泪洗不尽你的不幸,好好教养我们的孩子,使他比我更有用。记住,记住!我最后仍是爱你的。还有一宗,你一定要再结婚。祝福,我至爱的贤妻!

  程岚

  读信人钟晓岚(钟奇之子):我们足以告慰包括父亲钟奇在内的先烈们——这盛世,如您所愿。

  7月25日中午1点,黔江骄阳似火,记者来到毗邻黔江区妇幼保健院的钟晓岚家中。

  71岁的钟晓岚是红岩英烈钟奇之子。史料记载,钟奇出生于1922年,湖南醴陵人。1946年,他来到重庆,用《和平日报》记者身份作为掩护,与国民党军政人员接触,搜集情报,暗中与革命同志联系。

  “1949年7月,父母结婚。当年10月父亲就被捕入狱,11月29日被敌人杀害于歌乐山松林坡。1950年3月,我在重庆市人民医院出生。”钟晓岚介绍,1949年11月29日父亲牺牲前,在香烟盒上给母亲萧德琪写下一封遗书,其中写道:“好好教养我们的孩子,使他比我更有用……你一定要再结婚……”遗书的落款“程岚”是钟奇的笔名。

  说到这里,钟晓岚起身,从母亲临终前交给他的皮箱中找到一张父母的结婚照。照片中,钟奇目光坚定,英俊潇洒。萧德琪面带笑容,正沉浸在爱情带给她的幸福中。

  “我相信父亲是深爱母亲的,他希望母亲能享受新的生活,幸福地度过一生。”钟晓岚介绍,他出生几个月后,母亲再婚,并遵守父亲遗志,把孩子们培养成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人。

  “我和母亲一样,做了一辈子医生。”谈到自己的职业,钟晓岚十分自豪。

  1972年至1973年,钟晓岚在黔江县办的卫训班学习了半年,并在黔江县人民医院(如今的黔江中心医院)实习半年。1973年至1981年,他先后在黔江濯西、马喇两地卫生院工作。

  那8年里,钟晓岚常常白天为乡亲治病,晚上自学到夜里12点。1994年,钟晓岚当上了黔江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医生,让不少同行刮目相看。1996年,他追寻父亲的足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钟晓岚从医一辈子,为病人做了上千例手术,让很多病人恢复了健康。在妻子严安珍心中,丈夫是个正直、有同情心的人。严安珍退休前是黔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她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钟晓岚曾几次把家人的衣服无偿送给因急诊入院、需要做手术的病人,病人很是感谢;有病人偷偷给他塞红包,他在手术结束后,便把这些钱悄悄交到病人的住院账户上,然后将收据交给病人或家属。

  在当地百姓眼里,钟晓岚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者。“走在街上,偶尔有曾经的患者拉着我的手表示感谢,这是我作为医生最有成就感的事。”

  钟晓岚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正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阔步前行,“我们足以告慰包括父亲钟奇在内的先烈们——这盛世,如您所愿。”

  许晓轩:二老给我的宝贵产业,我会好好保存和发扬它

  本报记者 刘一叶

  许晓轩在狱中给胞兄许瘦峰的信(节选)

  想来想去,我觉这仍是由于稚气所致(这决非想掩饰,确系实情,至少是此时作如此想法)。此外,我还检讨出我从父母继承到的性格。从父亲那里继承到了淡泊和大度,从母亲那里继承到了扶弱抗强,这些在后来我走的道路上都曾起过积极作用的,也可说是二老给我的宝贵产业,我会好好保存和发扬它的。

  读信人刘紫旭(重庆市话剧院青年演员):这不仅是一封家信,更是许晓轩对革命信仰的表达,对下一代的期盼。

  “这些在后来我走的道路上都曾起过积极作用的,也可说是二老给我的宝贵产业,我会好好保存和发扬它的……”1941年3月7日,红岩英烈许晓轩在狱中写给胞兄许瘦峰的信中,留下这样的话语。

  许晓轩是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每当我读起这封信时,就能体会到一个革命者的家国情怀以及他对亲人的挚爱。”7月28日,重庆市话剧院青年演员刘紫旭对记者说。

  被捕时女儿刚出生8个月

  许晓轩,1916年出生于江苏江都。1937年许晓轩随公益铁工厂迁至重庆。1938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

  1940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许晓轩不幸被捕,后被押往国民党军统贵州息烽集中营。被逮捕时,他与姜绮华结婚仅仅6年,女儿许德馨刚出生8个月。

  作为狱中中共秘密支部的核心成员,每当危险的时候,许晓轩就鼓励大家:“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1946年7月,许晓轩被转押至重庆白公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对狱中的革命者实施集体大屠杀。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介绍,临刑前,许晓轩对狱友说:“希望组织上能够切实研究,深入地发现问题的根源,而且经常注意党内的教育、审查工作……”随后,许晓轩从容就义,年仅33岁。许晓轩牺牲后三天,重庆解放。

  家书凝结着对家人深沉的爱

  1988年出生的刘紫旭是一名入党不久的年轻党员。他参演的话剧《红岩魂》曾获重庆市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话剧展演”全国第一名等优秀成绩。

  正是在参演《红岩魂》的过程中,刘紫旭深刻地感受到红岩英烈是绝对忠诚、敢于担当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值得今天的共产党员学习和传承。

  刘紫旭说:“2018年,我们在排演话剧《红岩魂》时,查阅了许晓轩1941年写给胞兄的这封信,信中字字句句都耐人寻味,我反复看过几十遍之后仍有新的感触。”

  “这不仅是一封家信,更是许晓轩对革命信仰的表达,对家人的牵挂,对下一代的期盼。”刘紫旭说,这封信的情感表达十分含蓄内敛,“我相信这是许晓轩久经思考才下笔写成的,凝结着他对家人深沉的爱。”

  在刘紫旭看来,从信中不仅可以看出,其父母淡泊大度、扶弱抗强的品格对许晓轩影响深远,还可以看出许晓轩对女儿的殷殷期盼,他希望女儿长大后,要到老友处接受教育,继承和发扬自己的革命理想,成为有用之人。

  “许晓轩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对党的事业的坚定执着,这在今天仍具有启示意义。”刘紫旭说,今后他除了会利用话剧表演的方式,为观众讲述许晓轩等革命先烈的故事外,还将学习他们坚定执着的品格,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融入血脉。

  刘国鋕:要得到完全的幸福,只有让新的产生让旧的死亡

  本报记者 黄琪奥

  刘国鋕写给五姐的书信(节选)

  我们要得到完全的幸福,只有让新的产生,让旧的死亡。要新的产生,就应当增加新的健康的具有抗毒性的细胞,要旧的死亡,也只有增加抗毒体。我们要自救,我们又不愿变细菌,就只有把自己变成抗毒体。自救也就是救人。

  读信人梁文屹(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主动放弃安逸的生活,把青春和生命交给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格局。

  “我们要得到完全的幸福,只有让新的产生,让旧的死亡……”1939年10月19日晚,位于云南的西南联大校园里,一位长相俊朗的青年在家书中写下这样的话语。

  这名青年就是曾担任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的红岩英烈刘国鋕。“每次我读到这封刘国鋕写给五姐的家书,就特别激动,特别钦佩。”7月24日,28岁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梁文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鼓励五姐做一个高尚的人

  1921年,刘国鋕出生在四川泸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三岁丧母,七岁丧父,幼年的刘国鋕经常受到族人中势利者的蔑视和打压,从小就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国鋕逐渐产生了与家族决裂的想法。刘国鋕自幼酷爱读书,进入泸县县立中学后,他更是经常泡在图书馆里,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1939年,高中毕业的刘国鋕顺利考入西南联大的经济系。之后不久,他得知五姐刘国蕙准备报考农校的消息后,相当开心,并于当年10月写下这封家书。

  家书中,刘国鋕除了鼓励刘国蕙早日脱离封建社会的禁锢,去做一个高尚的人外,还展现了自己进步的思想,以及与家族决裂的决心。

  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初心

  在白公馆的展柜中,陈列着刘国鋕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证书复制件,这张证书照片中的刘国鋕,面容英俊,目光如炬。梁文屹很多次在这张证书前驻足。

  “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员、一名青年教师,我曾多次前往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详细了解刘国鋕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梁文屹说,在这些事迹中,最让他感动的,是刘国鋕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所做出的选择。

  1944年,刘国鋕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拒绝了家族提供的“美差”,只身一人前往云南陆良,在当地的一所中学教书,并以数学教师身份协助当地省委开展游击队的筹建工作。

  “了解这段经历后,我重读这封家书,更是加深了对他的崇敬之情,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初心。”梁文屹说,在那个年代,这样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还研修过经济学的青年主动放弃安逸的生活,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把青春和生命交给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格局。

  “刘国鋕用自己的生命维护党的荣誉,体现的是对党的赤胆忠心。”梁文屹说,今后他除了会利用上课的机会,为学生讲述刘国鋕等革命先烈的故事外,还将学习先烈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其芬:这就全靠你与朋友们营救我们的努力了

  本报记者 刘一叶

  最后的报告(节选)

  十月廿八日,歌乐山难友(被)公开枪决十人后,十一月十四日又秘密于白宫附近电刑房内烧死五十人(实为30人),竹姐亦在其中,我们无限沉痛……每个人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蓝先生归来又带给我们一线生的希望。这就全靠你与朋友们营救我们的努力了。

  读信人郑劲松(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这些家书是红岩英烈们的真情实感,更闪烁着烈士们追求信仰、坚持真理,无私奉献、向死而生的品格。

  “每个人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蓝先生归来又带给我们一线生的希望……”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是《红岩家书》的编著者之一,7月30日,当他再次读起这封署名为“吉祥”的红岩英烈写的信时,百感交集。

  1949年11月21日,“吉祥”在渣滓洞监狱里,给党组织写下这封被大家称为《最后的报告》的信件。它由狱中看守黄茂才带出,于11月25日送达狱外党组织。

  狱中开辟秘密通道

  “这是一封特别的‘家书’,我已经读过多次,每次都会被信中文字感动。”郑劲松说,透过字里行间,他能感受到一个冷静、睿智的革命者形象。

  “吉祥”真名胡其芬,湖南湘潭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她调至重庆《新华日报》担任翻译工作,曾经作为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随周恩来参加国共谈判。1948年4月,胡其芬因叛徒出卖被捕,随后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

  “纵然身陷囹圄,胡其芬仍利用各种形式与敌人作斗争。”郑劲松说,在狱中她通过争取看守黄茂才(信中所提的“蓝先生”),开辟出一条与狱外党组织联系的秘密通道,《最后的报告》也是通过该通道传递出去的。

  义无反顾为理想献身

  在《最后的报告》中,胡其芬除介绍了渣滓洞监狱内被关押的革命志士遇害情况、敌人力量部署及监狱周边情形等,还对狱外组织营救提出了建议。

  胡其芬在信中写道:“我们尽量争取监视我们的友军,在局势紊乱、内部时机成熟时,盼外面朋友亦设法抢救我们。我们立即积极了解周围情况,有充分了解时,再设法通知你……”

  “我能体会到他们在狱中的求生欲望是如此强烈。”郑劲松说,“事实上,《最后的报告》不仅是一封求救信,更是记录了被关押的革命志士面对困境仍义无反顾地为理想而献身的事迹。”

  遗憾的是,在这封信送出后不久,国民党特务对狱中的革命者实施集体大屠杀,包括胡其芬在内的绝大多数被关押的革命志士牺牲。这封信,也成为了英雄向党组织所写的“最后的报告”。

  激励更多青年汲取前进力量

  虽然营救没有成功,但胡其芬的这份报告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编创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家书中流露出来的真实的人性力量。”郑劲松说,这些家书是红岩英烈们的真情实感,更闪烁着烈士们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信仰、坚持真理,无私奉献、向死而生的品格。

  作为高校教师,郑劲松希望能将书中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学子。“红岩英烈在家书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对现在的年轻人同样受用,也更接地气。”他表示,《红岩家书》无疑为当前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史料,让更多青年在新的赶考路上,自觉地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