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回首百年,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北京、上海、重庆等一批超大城市。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要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以新发展理念统揽城市治理工作,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持续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效能,深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的细管、众管、智管,持续推动城市管理模式转换创新。
细管,对标对表服务群众需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作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综合体,城市要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就需要在细微处下功夫,在细节上做文章,用精心、抓精细、求精致、创精品。要以“匠心”抓细管,突出精准施策、精致设置、精细管理,从点滴处入手、由细微处着眼,形成常态化制度。以构建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的精细化城市管理体系为重点,不断优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服务流程,细分城市管理的对象和内容,用情用心处理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关系,以精心精细精致净化城市环境、绿化城市生态、美化城市设施、序化城市空间。要强调运用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科学化的手段,对城市管理常规系统进行细化、优化改进提升,实现协同、共享、智能。持续推动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升级,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精细治理新实践。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的考核制度,以市区共用的城市管理一张图,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规范化管理,将“月排名、季考核”制度作为城市综合管理的有效抓手。
众管,充分发挥基层治理制度优势。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管理的要义是“为了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市协同治理体系。注重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共建共享、良性互动的主体协同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探索制定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权责清单,聚焦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责主业,夯实城市管理的基层基础,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建立“马路办公”“五长制+网格化”常态化治理机制,畅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政府协同监管。强化区县政府主体责任、市级部门协同责任、社会的监督责任、公众的社会责任,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凝聚城市管理的合力,增强城市管理创新动力,形成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的城市发展格局。
智管,以科技创新为治理体系赋能提效。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胜任。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城市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要乘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之势,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加大新兴技术的运用,用智能技术武装“头脑”,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拓展“视野”、延伸“手脚”,以数字城管为基础,推进数字城管平台智慧化升级,实施大城一体化智慧城市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推进智慧城管标准化建设,制定智慧环卫、智慧交通、智慧停车等子系统的建设技术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建设管理标准、应用性能标准等,建设智慧城管统一的“数据底板”。打通信息传递中的梗阻,整合相关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注重科技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为驱动力,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