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全天交易总量超过410万吨。
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开张”,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将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一步。
首日成交量达到410万吨
开盘后仅仅几分钟,挂牌协议交易已经累计成交了45万吨,成交额达到了2200多万元。随着新交易的不断达成,成交量和成交价都在不断刷新。
下午3时,首日交易结束。记者从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运营和维护单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了解到,首日成交量410.4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中石化、申能集团、浙能集团、华润电力等企业参与了全国碳市场首日交易。碳排放权交易,顾名思义,就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成商品一样来买卖。交易前,政府部门将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即碳排放权,分配给企业等重点排放单位。
从试点到全国,以市场“金钥匙”推动绿色转型
我国的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的。2011年10月以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地方试点从2013年6月起先后启动了交易。从地方试点,到全国市场启动,碳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将对市场各方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谈及全国碳市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时说,碳市场可推动其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同时,碳市场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碳市场稳步健康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在起步阶段只要做到无重大设计缺陷、合理的碳价、较高的履约率以保证减排有效性,就可以说取得了初步成功,之后可通过分阶段的完善和发展再逐步达到更理想状态。
“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好。”赵英民说,合理的碳价,既可以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决心和力度,又能够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信号。
(据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