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2月《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市国资系统聚焦国企姓党、强根固魂,着力对标找差距、对表抓落实,推动国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不断实起来、严起来、强起来,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国资系统各级党组织第一时间响应,组建300余支党员突击队投入急难险重任务,党员踊跃捐款1446万余元,280人在抗疫一线提交入党申请,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国企抗疫一线。有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坚决稳住生产经营“基本盘”。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拉升恢复到疫情前正常水平;今年1-5月,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1.7%,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这些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果背后,是市国资系统深入贯彻落实《条例》,持续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真实写照。
强化“三个融合”,落实党的全面领导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市国资系统始终牢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积极探索“三个融合”,坚定不移推进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强化制度机制融合。一年多来,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及1398户所属全资、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并具有实际控制力企业按照《条例》要求,完成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配套修订了党委、董事会、经理层工作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办法等制度。国企党委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得到进一步明确,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正在形成。
强化领导体制融合。坚持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35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全面实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党员总经理担任副书记,符合条件的党委委员全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治理体系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党的意志得以充分体现,国企治理体系更加科学高效。
强化决策程序融合。坚持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全面推行党委会先议、会前沟通、会上表达、会后报告“四步工作法”,先后出台《关于需要企业党组织前置研究有关问题解答》《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示范文本)》,有力促进党组织发挥作用更加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
注重“四个优化”,建强国企干部人才队伍
2020年,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建立了“菁英、菁才、菁苗”三级两阶人才体系,组建了50余人的优秀人才库。这是市国资系统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对照《条例》有关规定,市国资系统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国企领导人员“20字”要求,大力推动干部人才队伍“四个优化”,为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培养过硬骨干。
选拔培养年轻化。坚持党管干部,分层分类掌握和使用优秀年轻干部,组织实施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专业化培训,积极推选国企优秀干部到国家部委挂职锻炼、参加全市“中青班”学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条例》出台以来,先后有18名“70后”市属国企领导人员被提拔重用,其中正职5名、副职13名。
管理机制市场化。着力打破“吃大锅饭、抱铁饭碗”的旧思想,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斗志。重庆农商行等5户集团率先开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试点,今年在市属国企全面推行。拟制市属国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指导意见,在集团层面试点改革,并逐步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全面推行。
日常监管立体化。坚持紧盯重点领域、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综合运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监事会、审计、社会监督等监督力量,全面加强对领导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管。坚持每年都对企业选人用人工作全覆盖检查,定期对企业领导人员执行个人事项报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兼职等规定情况严格监督。
人才引进专业化。现代企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市属国企坚定落实“人才强企”十四条措施,引进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人、各类高层次人才368人,柔性引进院士4人,累计与20名院士建立合作关系。21人和1个团队入选2020年重庆英才,2人获评首届重庆市杰出英才奖。
聚焦“三个基本”,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进步
市属国企聚焦“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建设狠下功夫,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基层组织全面进步明显加快。去年,重庆建工集团创新提出“八能六不能”要求和“一查两测两谈”验收方法,培育示范党支部25个。市属国企像这样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的做法不胜枚举。
夯实基本组织。坚持国有资本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把党组织建在车间班组、窗口网点、路网场站等生产经营一线。在改革发展中同步新建、撤并、划转党组织1344个,清除党员空白班组409个,挂单整改308个党组织设置不规范的基层单位。
建强基本队伍。坚持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和普遍轮训党员,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入党志愿书及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头脑。西计公司“寻访三线印记、矢志科技报国”现场教学,向全市党员展示了几代国企人报党报国的家国情怀。
完善基本制度。围绕构建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先后制定贯彻《条例》25条重点措施,修订党组织工作活动规范、党建考核评价细则,完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相关制度964个。带动国企基层党建制度建设更加科学规范、运行有效。
发挥“四个作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
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把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取得的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2020年,重庆对外经贸集团“渝贸通”平台带动了全市中小微企业“走出去”;重庆国际物流集团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力促进了全市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和运营。
发挥服务大局“战略支撑”作用。市属国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开展了川渝国资国企“遂宁行”和“万州行”活动,先后签订“1+12+3”合作协议,形成各类合作项目199个。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开展消费扶贫3000万余元,销售贫困地区农特产品5亿余元,招聘贫困大学生853名。
发挥稳定经济“中流砥柱”作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决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为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直接减费降价让利65亿元。其中,重庆机场集团等企业为1.5万户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3.6亿元,市水务资产公司等企业给予用水、用气优惠2.1亿元,重庆高速集团免收车辆通行费22亿元。
发挥引领创新“攻坚克难”作用。去年,庆铃集团组织党员远赴东北在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中开展实验,新能源汽车全系列实现高水平电动化。围绕创新和科技研发项目,市属国企坚持组织党员带头技术攻关,在生产经营一线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17604个。市属国有工业企业2020年研发投入19.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发挥联系群众“桥梁纽带”作用。市属国企基层党支部始终坚持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不断加强和改进国企统战、群团工作,《条例》出台以来,市属国企党外人士围绕中心工作、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向各级人大、政协提交调研报告和建议提案200余份,80余个群团组织或个人获得了市级以上表彰。
新时代新担当,新征程新作为。市国资系统将始终围绕《条例》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国企的全面领导、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激发国企广大党员干部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努力奋斗,用更好的成绩献礼建党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