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6月3日,“红色百年路·科普万里行——全国科普大篷车庆祝建党100周年联合行动”重庆系列活动在綦江区正式启动 |
 |
沙坪坝区树人小学校的同学们体验课程“发明的启示” |
近日,“红色百年路·科普万里行——全国科普大篷车庆祝建党100周年联合行动”重庆系列活动在綦江区王良红军小学正式启动。
在为期半年的活动中,重庆科技馆将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辐射面广、机动灵活的特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社区和学校,通过科普展览、科学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征文及摄影评选等形式,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及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宣传教育,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庆祝建党100周年。
勇担科普先锋,绽放党员风采。近年来,重庆科技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员带头作出表率,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成为全市科普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排头兵”“轻骑兵”齐上阵
打通基层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
双氧水实验、干冰吹泡泡、液氮实验……在王良红军小学,中共党员、科技辅导员吴昊带来一系列有趣的小实验,让看似平常的空气变得很奇幻,令孩子们无不惊叹。
科普大篷车带来的30多件套科普展品,涵盖了力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还有VR互动体验和精彩科普视频,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普大篷车送科普资源下乡,只是重庆科技馆打通基层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缩影。重庆科技馆除了有科普大篷车这支“科普轻骑兵”,还有“科普排头兵”——流动科技馆。
为了点燃更多孩子们的“科技梦”,中共预备党员、重庆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管理员冯静哲“一直在路上”。自2013年流动科技馆项目启动以来,他已累计出差600多天,跟随流动科技馆足迹遍布全市各区县。
像冯静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截至目前,流动科技馆已深入学校和社区巡展56次,惠及184万人次,培训科普志愿者3500人次。
科普大篷车进学校、进社区开展主题活动460余次,行程8万余公里,惠及117万余人次,实现了重庆区县全覆盖。
高素质队伍活跃在一线
打造科技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在重庆科技馆的一线,长期活跃着一支志愿者队伍。他们以服务人民群众和科技工作者为目标导向,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科学知识,打造了一场场引人入胜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重庆科技馆科技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之一,旨在通过馆校互补、馆校联动,为广大中小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从事课程研发的团队成员70%都是党员,他们长期从事场馆科学教育活动,已研发出展厅主题参观、展厅主题活动、趣味科学实验、快乐科普剧、梦工场科学小制作、研究型课程六大类别150门课程。
截至目前,重庆科技馆已累计签约236所学校,接待3000余个班级,授课近7000课时,受众学生30余万人次,课程满意率100%。为此,科技馆被授予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
今年2月,重庆市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教育基地落户重庆科技馆。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从科学抗疫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重庆科技馆志愿者队伍围绕时事热点和重点领域,大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和应急科普工作,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新高地,成为提升群众思想觉悟、科学素质、文明素养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给观众短斤少两”
展品完好率、运行率保持99%以上
“责任重于泰山——我们是重庆科技馆展品阵地的最后一道防线……充分调动积极性,挖掘潜能,为按时出色完成任务而不懈努力。”在重庆科技馆展览技术部,一直挂着这样一段话。
长期以来,这支技术骨干队伍以观众满意为目标,不断提高科技馆展览品质,保障展览常展常新,为观众提供优质体验感。在重庆科技馆展览教育提升项目和2018年-2020年常设展厅优化提升中,展品研发工程师张倩充分发挥党员的头雁作用,全程独立完成30件/套展品的优化、更新。
截至目前,展览技术团队已对全馆148件展品进行了更新,更新展品占全馆展品的35.9%。其中,自主研发的“看得见的空气”荣获2018中国国际科普作品大赛科普展品二等奖、第九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优秀科普产品金奖,“探秘纳米”荣获2018中国国际科普作品大赛科普展品三等奖。
临时展览是常设展览内容的补充和延伸。重庆科技馆自开馆以来,共举办71场临时展览,接待游客643.4万人次,为观众带来了更灵活、多元化的展览类型。
此外,为了兑现“不给观众短斤少两”的服务承诺,展览技术团队还按时按要求完成展品的维修、维保及改造工作,使科技馆展品完好率、运行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位居全国科技馆前列。
搭建科普展示交流平台
提升群众科技获得感
6月26日,“‘大地之子’侯光炯院士的科学人生”科技·人文大讲坛在重庆科技馆举行。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侯光炯的学生,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分享了侯光炯院士的科学人生及其传承土壤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
科技·人文大讲坛是重庆科技馆精心打造的大型公益科普交流平台,面向社会免费开展。该平台以“公益·高端·精品”为定位,搭建起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名人大咖与公众双向沟通的桥梁,至今已邀请上百名嘉宾做客。
一场场精彩的思想盛宴背后,离不开科研开发部团队的付出。为了给观众提供精彩有趣的科普“干货”,团队成员往往要与嘉宾反复沟通,有时候要对演讲内容修改10余次。
正因为如此,科技·人文大讲坛得到广泛认可,已成为重庆科技馆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小小科技辅导员”是重庆科技馆为青少年打造的展示教育平台,以科技辅导员职业体验为媒介,通过展厅互动讲解、科学探究学习、科普赛事活动等多层次的锻炼,引导小小科技辅导员“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逐步培养起实践创新、问题解决、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能力。
为了帮助小小科技辅导员理解培训内容,更好地将讲解内容呈现给观众,党员干部缪庆蓉经常加班到凌晨,研究课程、自制教具、反复实验。截至目前,重庆科技馆已累计开展10届“小小科技辅导员”选拔培训活动,选拔培养小小科技辅导员近500名,为公众提供讲解服务近5000场,服务受众超过10万人次。
“开拓创新助力重庆科普事业发展,重庆科技馆从未停止脚步。”重庆科技馆党委书记、馆长赵开宇表示,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科技馆将紧紧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科技馆”目标,充分利用“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基层科普场馆”的组织体系,推动新时代科技馆工作阔步向前,着力提升公众科普获得感,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陆丰 图片由重庆科技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