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医务人员为患者开展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 |
 |
医护人员查房耐心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以下简称“市公卫中心”),坐落于长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区沙坪坝区,是我市唯一的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全市传染病诊断及治疗权威机构。
近年来,市公卫中心以党建为引领,把党的建设融入中心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今年,中心在建设西部医学中心的进程中,找准中心发展坐标,科学确立未来五年的计划目标,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推动中心快速、高质量发展,为持续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A 党建工作实现内生动力,引领作用充分彰显
党建引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石。生动活泼、亮点纷呈的党建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能够更好地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年5月,市公卫中心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委书记下基层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定期接访、举办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和热线电话等方式,在职工和患者中“开门问计”。
中心党委书记池祥波从5月中下旬开始,带队前往中心各科室,听取科室在建设发展、日常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汇总梳理,逐项分析。从关系到中心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建设、服务升级,到进一步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改善职工生产环境,池祥波都细心关注、细致了解,并一一登记。
截至6月21日,调研组已走访10余个科室,共梳理出一百余个问题并逐一落实责任部门与完成时限,将问题解决情况纳入“六定”考核,及时追踪督导,确保各项问题的实际解决。“通过实地调研活动,进一步了解院情民意,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建议,倾听干部职工心声,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此推动中心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池祥波说。
“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委书记下基层调研活动仅是今年以来中心加强党建引领工作的一个生动呈现。近年来,市公卫中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善于创新思维、强化执行效果,先后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落实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各项要求,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及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政治引领更加突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政治责任落细落地,“一岗双责”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政风行风持续向好,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更加浓厚;党组织建设更加规范,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质量不断提高;群团统战工作更有活力,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
B 新技术新项目开花结果,救治能力提升显著
医疗技术是医院的立院之本,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近年来,市公卫中心传染病(结核病、艾滋病)亚专科不断细化,传染病重症监护病房、血液透析室、胃肠镜室等相继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传染病危重者患者的救治能力,丰富了治疗手段。今年,中心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临床核心竞争力。
4月26日下午,市公卫中心结核五科与胸外科、麻醉科在重医一院李一诗教授指导下,成功开展了中心首例无痛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首例患者是一名老年女性,因干咳两个月到中心就医,肺部CT显示右肺下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性病变。经过细致的术前准备及术中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在超声引导下,结核五科副主任张力文顺利使用活检针经支气管壁取得患者的病变组织,整个过程仅仅花费约30分钟。这一技术的顺利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市公卫中心在纵膈良恶性病变鉴别、肺癌的纵膈淋巴结分期等方面的诊疗水平。
超声支气管镜(EBUS)是一种在支气管镜前端安装超声探头的设备,这就好比给传统的支气管镜增添了一双“透视眼”,能定位支气管外的病变,同时可帮助确认血管的位置。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结合吸引活检针,就可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避开血管,从而提高了整个操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EBUS-TBNA彻底解决了传统TBNA只能进行‘盲穿’的问题,极大提高了操作的精准性,有效避免了病变部位周围大血管的损伤,同时能明显降低现有技术的风险和创伤,提高了该操作的安全性。”结核五科主任孔祥华表示,这一技术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纵膈淋巴结肿大、肺部结节患者,尤其是肺外周、穿刺难度大的肺结节患者的诊治带来了福音。接下来,中心将不断探索,勇攀高峰,建设复合手术室,逐步开展血管介入技术等。
在传染病诊疗工作中,重庆市公卫中心还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作为重庆市结核病、呼吸道传染病、艾滋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心每年对全市48家结核病和78家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覆盖质量督导检查;完成了全市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抗病毒治疗的标准化建设,创新量化考评督导模式,艾滋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被评为2018年度优秀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传染病诊疗工作实现“七个一”的管理模式,并牵头成立了重庆市艾滋病、结核病专科联盟,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C 人才科研双轮驱动,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科教兴院、人才强院。6月17日,由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牵头承担的项目课题——《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及难治性艾滋病的精准诊治策略研究》汇报结题,该课题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内容。
中心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全市仅两家单位成功申请并牵头承担该类项目,而市公卫中心就是其中一家。从2018年立项以来,本项目成果丰硕——课题实施地区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发表SCI论文39篇,中文核心期刊、CSCD论文22篇;课题组牵头撰写五种机会性感染相关专家共识5部;主编或合作主编艾滋病相关疾病图书3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2项关于诊断试剂盒的发明专利有望实现产业转化。
“借助该项目,中心传染病学科获得快速发展,科研创新与临床诊疗能力获得显著提高。培养出一大批年轻有为的艾滋病临床研究与诊疗骨干,为我国艾滋病医疗救治与防控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储备。课题牵头单位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探索形成一种重大课题质量控制的管理新模式,为今后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的高质量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市公卫中心科教科相关负责人说。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过去5年,中心科教平台不断完善,科教研产出硕果累累:成立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结核病、艾滋病、肝病专业)和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结核病、艾滋病、肝炎、医学检验专业),获批设立国家级及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陈耀凯博士获批成立重庆市首批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工作室,新建完成中心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国家重点研究室建设。成功承办第五届“国际结核病论坛”和2019年“一带一路”国家结核病防治官员研修班暨蒙古国结核病防治研修班重庆站的培训、交流、考察任务,成功举办全国艾滋病大会等重大学术会议,包括中国医院协会传染病医院分会副主委在内的各级学术任职290余人次。
人才建设方面,市公卫中心成效显著,人才结构改善明显。过去五年,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其中研究生101名(含博士8名);全职引进高级职称42人;成功申报各类市级人才培养项目。其中重庆市创新领军人才1名、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4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名。下一步,中心将以“聚高端、夯基础、重特色”的人才发展思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紧紧围绕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大环节,五年内,中心将引进、培养博士15人-25人,硕士130人-200人。
D 打造智慧医疗高地,服务能力增效
通过全国电子病历应用评价四级,获重庆市四级“智慧医院”授牌……近年来,市公卫中心以“智慧医院”建设为契机,加快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就医效率,打造“智慧医院”医疗高地,不断改善广大患者的就医体验。
中心信息科科长谢征介绍,目前中心运用分时段预约挂号信息系统、远程会诊、移动CT影像车、移动支付、“移动药房”、患者探视系统等各方面智慧化成果,就医流程更优化,服务更便捷。
自重庆市“智慧医院”示范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市公卫中心以“智慧医院”为主题,以患者为中心,围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注重医院信息平台功能的设计和完善,加快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深化医疗服务智能应用,促进区域医疗信息服务协同等方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市公卫中心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双零”目标,而“智慧应用”在战役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抗疫期间,运用“分时段预约挂号信息系统”、微信药师问诊服务、“移动药房”、患者探视系统、远程会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移动CT影像车、移动数字X线摄影、首台智能消毒机器人等“智慧应用”,医护效率稳步上升,降低了院感风险。
市公卫中心《艾滋病智能诊疗数据平台研发及应用》项目也正式在2019年8月获批立项,课题方向为信息化大数据研究,是中心首次获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目前已完成艾滋病诊疗平台开发及硬件环境搭建,成功研发艾滋病智能诊疗数据平台、远程会诊、科研辅助和云随访系统,实现艾滋病的智能预约、智能辅助诊疗、智能用药监测、智能随访等功能。下一步,中心还将在突发新发重大传染病方面开展一体化平台建设,为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和应急指挥做好“智能”支持,建立公共卫生(传染病)大数据智慧医疗平台,建设标准化传染病多维度、全周期、时间链条式数据中心;利用5G技术发展远程医疗,建设远程会诊中心;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打造传染病互联网医疗基地,推进线上互联网医院建设,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推进网上药品供应配送;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完善网络安全制度。
链接>>>
应急医院航母明年9月启航
重庆市应急医院(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应急医院)位于巴南区南彭街道,于去年3月动工,计划明年9月建成投用。项目总占地面积550亩,规划床位2500张,其中常设固定床位500张,应急床位容纳能力2000张,主要分为永久建筑和临时建筑两部分,永久建筑面积13.27万平方米,包括医疗综合楼,行政培训中心大楼,科研楼,医护休息宿舍、食堂、后勤保障仓储区域和地下车库设备用房,地上1-6层,地下1层。临时建筑包括医疗病区板房和医护休息板房,地上1-2层。该医院的建设将完善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提升全市应对疫情的能力。
何婧 图片由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