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摄/何磊 |
 |
外环江津长江大桥 |
 |
渝贵铁路和谐号动车从江津境内穿过 摄/谭文奇 |
 |
国家级开放平台——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 |
 |
重庆ABB江津涡轮增压系统有限公司高精密涡轮增压器主构件数字化车间 |
 |
蓬勃发展的江津 |
“江津是个好地方!”——这是陈列在江津区吴滩镇聂荣臻故居的一幅题词,1990年3月由聂荣臻亲笔题写。
写这幅字的时候,聂帅已是91岁高龄。晚年的他非常牵挂故乡,多次给故乡题词、写信、赠书,嘱咐故乡领导要把家乡建设好。“江津是个好地方”既是元帅对故乡的衷心赞美,更是满含着对故乡的殷切期望。
多年来,江津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江津人民,继承发扬聂帅“践行到底”“倾其所有”的革命精神,保持团结、勤奋、实干的优良传统,推动经济社会取得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江津大力实施“一三三六”发展思路,使“十三五”时期成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发展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5年,为“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跨越长江天堑变身重庆西南向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1997年12月20日,江津长江公路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是江津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全国第一座县级单位自筹资金建成的长江大桥,全国第一座采用中外合资合作修建的长江大桥。
江津境内127公里的长江,自古以来把江津分割为南北两片。“跑遍天下路,难过江津渡”成为江津人心中的痛。为此,江津把修建长江大桥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工作的重中之重。
远在北京的聂帅也牵挂着家乡修长江大桥的事。1989年,他接到江津请求关心支持修建长江大桥的来信后,回信表示“江津(长江)应该有一座桥”;1990年,他提前题写了“江津长江公路大桥”。与此同时,江津人开拓思路,通过多种努力,最终与马来西亚南发集团达成投资协议,中马双方各按20%和80%的比例投资,建桥总经费预算为3亿元。
江津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是江津交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后,该区解放思想、求实创新、积极作为,实施了一个又一个骨干交通项目,打通了江津交通闭塞的“肠梗阻”。
桥梁方面,从2004年至今,江津已先后在长江上建成6座大桥;目前在建2座。
高速公路方面,江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91公里。加上目前在建的4条高速,通车里程将达330公里,拥有下道口37个,行政区域覆盖率达100%,各地均能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
铁路方面,从渝贵铁路珞璜南站出发,17分钟就能到达重庆西站,2小时到贵阳,6个多小时到广州。渝昆高铁江津段、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江津段已全面开工建设。成渝铁路重庆站至江津站段改造工程已经启动,今后将变成一条沿江旅游观光线。
轨道交通方面,轨道交通5号线跳磴至圣泉寺站江津境内主线已全部贯通,将力争在年底前开通运营,与轨道交通5号线贯通,未来将与轨道交通7号线、17号线和渝昆高铁江津站实现便捷换乘。
同时,随着交通基础条件的极大改善,江津推动城市“跨江北上、融入主城”。目前,双福新区建成区已形成28平方公里、30万人常住人口规模。滨江新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坚守生态环保底色,已建成1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与长江南岸的江津“母城”隔江相望,基本形成“一江两岸”大城市格局。江津城镇建成区面积从2015年的110.4平方公里增长到了2020年的126.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63.71%增长到了2020年的70.76%。
落后闭塞小县城变身长江上游对外开放新高地
2018年7月5日,重庆江津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行。这是继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之后,重庆第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江津综保区的封关运行,使江津拥有了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开放平台,融入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站上了重庆向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地处内陆的江津,离世界从未如此之近!
为促成综保区早日封关运行,江津自加压力、自筹资金,启动小南垭铁路物流枢纽、珞璜长江枢纽港建设。目前,珞璜港一期、小南垭铁路物流枢纽已被纳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连接珞璜港和小南垭铁路物流枢纽的专用铁路也已建成投用,可多式联运,实现长江黄金水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无缝连接。
为充分发挥综保区“金篮子”作用,江津区委、区政府领导带队一次一次地到新加坡、防城港、钦州等地考察对接,深化与云南沿边、广西沿海口岸城市以及四川的泸州、宜宾、雅安、内江等城市的通道和产业合作,建立沟通合作联系,构建起不同通道之间区域内网状融通格局。
与此同时,江津设立了中国西部(重庆)东盟商品分拨中心、农副产品冷链分拨中心,实现了常态化开行重庆-北部湾港的铁海联运班列,稳定开行重庆-凭祥-河内的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通了北部湾港-重庆的陆海新通道冷链快线。目前,江津已成为重庆唯一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冷链经济城市联盟”的区县,获批全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庆加工贸易示范区。
另外,江津还规划了27.9平方公里的网外配套区,推动综保区网内网外联动发展,引进了德邦西南总部基地&冷链服务基地等一大批优质项目,为江津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江津综保区的带动下,2020年,江津进出口总额达到195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4.5倍,年均增长40.5%。
靠天吃饭传统农业县变身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江津是传统农业县,“露地生产、靠天吃饭”是常态。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和秉持“工业强区”的不懈努力,从乡镇企业发展到国企整顿改制,从打造特色工业园区到形成“一区四园”的格局,从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到500强企业,从1978年工业总产值仅3.37亿元,到今天保持农业总产值多年全市第一的基础上,江津早已成功跻身全市千亿级工业大区俱乐部。
近年来,江津区始终坚持以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脊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工业增量、提质、增效。重点聚焦德感工业园、双福工业园、珞璜工业园、白沙工业园四大平台,坚持错位发展、齐头并进,坚持“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形成了以消费品、装备制造、汽摩及零部件、材料、电子五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度提高至96%,五大产业覆盖26个制造业行业大类。产品种类丰富,消费品产业中的卫生陶瓷、机制纸、植物油、白酒,装备产业中的发动机、齿轮、电动机等产品在全市产品产量占比均保持较高水平。
全区工业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339亿元增至“十三五”末的465亿元,年均增长9.4%,全市排位从第六位提升至第三位,占全市的比重由5.4%提高至6.8%;规模工业企业由369家增至450家以上,工业投资平均增速11%以上……不断增长的数据背后,是江津日益提升的工业实力。
此外,自2020年9月西部(重庆)科学城全面启动以来,江津区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把融入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最大抓手。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园区包括双福、圣泉和德感3个街道约200平方公里面积,2020年实现GDP达386亿元,约占江津全区三分之一,成为江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江津正按照“建平台、兴产业、聚人才、优环境、提品质”的思路,将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园区打造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南部科创中心、商贸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张亚飞 唐楸 杨敏 图片除署名外由江津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