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高新区 崛起转型升级主阵地 激活创新驱动新引擎
第069版:特C29 百年辉煌 重庆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长寿高新区 崛起转型升级主阵地 激活创新驱动新引擎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寿高新区 崛起转型升级主阵地 激活创新驱动新引擎

    中科未来城创新产业园效果图

    凤栖科技岛

    重庆双羽家具有限公司

    启尔电子生产场景

  4月以来,创业黑马(长寿)产业创新中心、空中机器人飞行平台、人工智能与工业物联网等6个总投资超过22亿元的高科技项目陆续投产;今年上半年,园区共引入项目1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揽金52亿元……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长寿高新区对“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一以贯之和扎实践行。

  近年来,长寿高新区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在大力推进园区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引育力度,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支撑,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径,努力为长寿工业的转型发展贡献“高”“新”力量。

  快速崛起的长寿高新区,未来必将成为驱动长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新引擎。

  十年磨剑 “三级跳”跨越式发展

  2010年,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返乡创业就业为初衷,长寿区在长寿至垫江国道沿线,以新市镇为重点,以发展家具、食品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导,规划成立长寿街镇工业走廊。

  2016年,长寿街镇工业走廊正式更名为长寿工业园区,也开启了园区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的序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企业陆续进驻园区。

  到2018年底,市政府正式同意设立重庆长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寿高新区正式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近十年的时间,园区实现了由街镇工业走廊到长寿工业园区再到长寿高新区“三级跳”跨越式发展。

  截至2020年底,长寿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3.1亿元增加到51亿元,增长16.45倍;园区布局从最初的新市为主,逐渐扩展为新市、葛兰、石堰、云台、海棠、双龙六大组团齐头并进;入驻企业从最初的几十家增加至目前的254家,其中规上企业达到96家;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5.12亿元增加至260亿元,增长50多倍,占全区比重从1.5%提升至23.2%。

  产业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长寿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优势领域日益凸显。

  目前,长寿高新区已逐渐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消费品、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四大产业集群。其中,在消费品产业中,该园区的智能家居产业综合实力居重庆乃至西部地区前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芯片封装、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此期间,长寿高新区获得的“中国家居(木业)产业基地”、“重庆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重庆市特色产业(智能家居)建设基地”、“重庆市健康科技产业基地”、“重庆物联网产业园”、“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等一系列殊荣,正是对园区高质量跨越发展最直观的反映。

  创新驱动 新旧动能加速换挡

  格晟生物,多年来专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在多肽疫苗领域取得多项核心技术突破,拥有多个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的垄断;迪比(重庆)智能科技产业研究院自主开发的智能扫雪机器人、迎宾机器人、隧道无人机等多款产品一上市,便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之下,不断成长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企业也纷纷主动寻求高新技术赋能,力争转型突破。

  豪迈家具今年刚上的一条免漆门智能化生产线,减少了至少4个生产环节,人工成本节省5成以上,生产周期也缩短了一半,产品品质更有保障;双羽家具则依托物联网技术、精密裁剪、全自动喷涂等技术升级,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向全程可视化、定制化全链条产品的转型发展。

  科技创新,一直被视为长寿高新区的“立园之本”。

  近年来,长寿高新区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的支持政策,通过给予企业自主研发扶持、孵化资金、科技项目配套、专利资助、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全方位的扶持,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为了孵化引育更多的“原创”科技项目,长寿高新区还在招商过程中创新设立了股权投资基金,搭建专业化的科技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将优质的种子类科技项目吸引入园,进行保姆式产业孵化。目前已培育出中科微针、格晟生物、强锐科技等多个科技生力军。

  此外,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也是长寿高新区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一大举措。目前,园区已签约落地重庆邮电大学邮智机器人研究院,重庆大学智慧工程学院迪比智能科技产业研究院,赛真达无人驾驶产业研究院,鲲量科技惯性导航系统产业研究院等校地合作项目。

  截至目前,长寿高新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企业115家,瞪羚企业1家;培育市级研发机构9家,独立法人化研发机构17家,园区内企业累计授权发明专利490件,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数约150件。

  高新蓝图 “未来城”拔地而起

  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一个个极富设计感的地标建筑巍然耸立,一栋栋现代感十足的楼宇鳞次栉比……沿着长寿北城大道一路向北,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新城映入眼帘。

  这里,便是长寿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主载体“中科未来城”。据介绍,中科未来城项目是由长寿区政府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长寿高新区共同打造的科技产业综合体。

  该项目将按照“双链一心和四园一岛”进行空间布局,按照“产—学—研—招—聚—投”相互促进的思路推动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四基地一中心”,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环保与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产业基地、长江生态环境科创基地和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目前,规划面积1.44平方公里的项目一期工程完工在即,科学综合馆已建成投用,科技企业孵育基地、5G工业云基地、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已进入尾声。当前,已有投资额超过260亿元的在谈项目计划入驻,涉及到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健康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

  与此同时,高校资源的集聚,也将成为“未来城”的一大亮点。如今,重庆工信职业学院已成功落户,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国科大重庆学院、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院所也以各类“产学研用”项目合作的方式,参与到“未来城”的建设中来,为园区提供了智力、人才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

  未来,这里将成为长寿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重庆创新驱动排头兵、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孵育中心、国际协同创新基地。

  下一步,长寿高新区将持续做好“六个新”,即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招商引资的新战场、创新驱动的新引擎、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安全环保的新标杆、班子建设的新典范,着力建设“四个区”,即高新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区,力争将成为长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王静 吴雪莹 图片由长寿高新区服务中心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