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国际生物城 |
 |
博唯佰泰 |
 |
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 |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产业一片“蓝海”。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显示,203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在此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率先迎来发展风口。重庆就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
近年来,巴南区扎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在长江之滨的巴南木洞,一个聚集全球资源、我市唯一被纳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的重庆国际生物城蓬勃“崛起”,成为西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排头兵,重庆国际生物城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乘势而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以国际化的视野、汇聚国内领先的创新资源,在千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以更坚定的姿态、更从容的步伐,打造长江上游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城,更好地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从无到有
摘下国家战新产业集群“金字招牌”
巴南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区,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中,巴南区在长江之滨上演了一出无中生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戏。原重庆麻柳沿江开发区产业定位为精细化工、轻纺服装、医药等,发展竞争十分激烈。
“随着国家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成为发展重点。”重庆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动产业转型过程中,巴南区研判,国内的高人口基数、老龄化等,为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而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分布零散、总体体量小、没有主要聚集地、产业集群尚待培育等,这些都为巴南转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利条件。
2017年下半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结合巴南已具有的产业优势,巴南区果断作出决策,聚焦生物医药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此后,巴南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走上快速发展道路,逐步成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2017年底,市经济信息委《关于批准巴南等工业园区创建为重庆市特色产业建设基地的通知》同意创建重庆市特色产业(生物医药)建设基地,并授牌“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
2018年,巴南区向市政府专题报告,在“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基础上整合全市资源,建设承载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庆国际生物城”。
2019年2月,园区公司正式更名为“重庆国际生物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2019年9月,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庆国际生物城)纳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2019年12月,重庆国际生物城所在的木洞镇、麻柳嘴镇全域纳入重庆高新区拓展园范围。
至此,巴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承担起助推全市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的重任,开始谱写巴南产业转型和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引领全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园区能级的快速提升,如何打好这张“生物医药”牌,使其成为巴南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成为巴南区全区上下优先考虑的头等大事。
“为了加快重庆国际生物城的发展,我们首先从规划引领入手,在巴南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编制完成生物城《产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环评报告》等。”重庆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这些纲领性文件的出台,生物城明确构建“1+3+N”产业体系,“1”是指以生物药为核心支柱,重点产品包括:抗体、疫苗、高价值生物类似药、细胞治疗产品等;“3”是指以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N”是指合同研发外包(CRO)、药物临床前研究(GLP)、药物临床研究(GCP)等专业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抓住关键环节,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共进,推动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聚合发展。
力争未来3年-5年,实现产值规模500亿元,未来5年-10年实现产值规模1000亿元,建成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成果转化创新集群、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
此后,围绕这一目标,巴南区频频出招。在政策引领方面,通过与国内发达地区的横向比较和对全市既有政策的纵向梳理,推动出台了全市首个区县生物医药专项政策和人才专项政策。综合了各方优势、加大了覆盖范围、实现了与市级政策的叠加,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出牌能力。
在该区发布的《重庆市巴南区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中,其扶持范围涵盖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第三方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产业化支持、新产品引进支持、院士(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设立等各环节和各方面,并与市级政策实现叠加。
对园区企业享受到巴南区政策未覆盖的市级政策的,原则上还给予50%的配套补贴。还细分了科技创新、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紧缺急需高层次等四类人才,按照具体岗位及贡献情况分3个档次给予奖励。
在政策引领下,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性实施“多方联动”招商机制。加强与市级部门的工作协调,形成联动机制,助推产业发展。与市经济信息委加强招商对接、政策对接,推动出台市级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加强重点项目招商的资源共享和对接协调,推动市级招商资源向巴南倾斜。与市药监局在项目注册、药品审批、药品监管服务等形成合作机制,搭建快捷通道,加快行政审批。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开展战略合作,增加信息渠道,共建招商平台。
同时,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高附加值、高投入、高风险的“三高”特性,重庆国际生物城经过战略研判,实施了“长中短”期项目结合策略。
即在前期引进项目多以生物药为主的“长”周期项目集群情况下,为分散产业发展风险,缩短投产见效周期,积极引入以医疗器械等为代表的“中”周期项目集群和以防疫物资等为代表的“短”周期项目集群。
通过“长中短”期项目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使产业结构中“高”附加值产品、“中低”附加值产品合理布局,形成短期见效快、中期有活力、长期后劲足的良性发展格局。目前,在巴南已引进的近80个生物医药项目中,“长”周期项目占比约21%,“中短”周期项目约79%,中短周期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截至目前,重庆国际生物城累计引进生物医药项目80余个、协议达产产值近1000亿元。形成了以智睿生物、博唯生物、智翔金泰为代表的生物药集群,以美国雅培克公司、日本参天、科瑞制药为代表的化学药集群,以四川新绿色、伍舒芳为代表的现代中药集群,以钱璟康复、惠森驰恒为代表的医疗器械集群。
目前,园区已累计开工企业项目54个,建成投产投用38个,累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48亿元。自2018年以来,产值连续3年保持了30%以上的高质量增长,成为引领全市生物药快速崛起的重要助推器。
完善平台构建体系
创新药物全市占比达60%
一个药物从候选化合物的发现到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前试验,以保证在人体使用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前研究是药物开发的第一阶段。
2021年3月,重庆首家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服务于一体的药物研发服务机构,重庆美莱德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正式落成投用,标志着重庆国际生物城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我们高度重视产业创新体系建设,通过自建基础研究平台,引进CRO、CMO等专业服务平台的方式,加快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链条,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智力引擎’。”该负责人介绍。
据悉,生物城围绕重点企业对专业服务平台的需求,加快延伸研发技术链条,已形成以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等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
在综合研究创新平台方面,引进了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国际生物城数字医学联合技术中心。在药物CRO、CMO/CDMO平台(外包服务平台)方面,以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宸安生物中试平台等为核心,构建生物药专业服务平台;以重庆仿制药研发平台中心、都创药物研发服务平台等为核心,构建化学药服务平台;以北大医疗创新谷(重庆)研发平台、南芯西南总部运营中心等为核心,构建医疗器械研发及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同时通过与上海交大、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合作共建数字医学转化中心和成渝药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等,加速推进与国内顶尖高校共建产学研平台,形成了包括基础实验、中试小试、动物实验、生产制造、孵创、代工产业服务的完整研发配套体系。
靶点发现、中试放大、产品产业化是生物药研发的几个关键环节,靶点发现属于基础研究、前沿科技,需在科研院所、高校、高端人才集聚地区开展,对产业软环境要求极高;中试放大是最关键的环节,所有的靶点发现都需要通过中试放大来模拟工业化生产条件下所进行的工艺研究,与产业化密切相关。重庆国际生物城的产业基础在西部领先,“筑巢引凤”,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正在逐步吸引中试研发机构落户园区。
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专注于创新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聚焦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传染病三大治疗领域。按照企业的战略布局,前期的靶点发现在北京、中试放大在上海、产业化在重庆巴南。短短几年时间,智翔金泰将总部搬迁到重庆,通过整合位于北京和上海的研发中心,即将在重庆再建一个新研发中心,将中试放大和产业化一起布局在重庆国际生物城。
不断完善的创新体系,有力助推了科研开发和产品转化。目前,在全市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药物中重庆国际生物城占据10个,占比50%。其中,智翔金泰重组全人源抗EGFR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白介素17A单克隆抗体、抗PD-L1单克隆抗体,宸安生物长效胰岛素等多项产品填补国内外空白;国产9价宫颈癌疫苗完成三期临床入组工作;美国雅培克高端原料药生产线开始半合成紫杉醇验证批产品生产,其拳头产品广泛应用于肿瘤的化疗治疗,居于细胞毒类化疗药物的统治地位。
“大健康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新蓝海’,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聚集生物医药大学科平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自主可控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使重庆成为全国生物医药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重要创新的策源地”该负责人表示。
王彩艳 杨敏 图片由重庆国际生物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