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长效开展
第057版:特C17 百年辉煌 重庆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涪陵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长效开展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涪陵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长效开展

    两江福地、神奇涪陵、产业强区、创新高地 摄/胡刚

    涪陵区“一碗豆花饭,温暖一座城”志愿服务活动

    涪陵区“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

    涪陵区开展“万名志愿者助砍青菜头——助耕支农”志愿服务活动

  文明,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更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

  近年来,涪陵区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工作为契机,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服务形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长效,有力助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精准落地和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

  一碗豆花饭 温暖一座城

  4月30日清晨6点,涪陵江东滨江路地段的早班环卫工人刚刚到岗,便收到了一份热腾腾的爱心早餐——包含烧白、榨菜、豆花的涪陵豆花饭“经典套餐”。

  在涪陵,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提到豆花饭基本上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今日的涪陵豆花饭,名列涪陵名特小吃“三绝”之首。

  时间回到2小时前。涪陵南门山金科美邻广场,“老街井水”油泼豆花馆里人头攒动。灶台上,甑子、蒸笼冒着滚滚蒸汽,米饭和烧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动。一旁的大铁锅中,白色的豆浆在涪陵区餐饮(商)协会志愿者的巧手下,逐渐凝聚成团。

  这是涪陵餐饮(商)协会组织的每月一次的例行献爱心活动。当天,554份涪陵豆花饭套餐被分送至涪陵城区各处,让城市的“美容师”们倍感温暖。

  “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最暖心的早餐!”清洁工王秀梅感慨,一顿早餐让她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尊重,今后她跟同事们将更加努力,把城市环境扮得更靓。

  “一碗豆花饭,温暖一座城”关爱环卫工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每月开展1次,现已出动爱心送餐车26台次,覆盖22个环卫工人爱心驿站点,直接服务环卫工人1600余人次。

  实践树品牌 巧手著文章

  “一碗豆花饭,温暖一座城”是今年涪陵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点推出的“1+5”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一。项目之下,涪陵还特色开展“一万名志愿者助农收砍青菜头”助耕支农、“下班奉献一小时”文明交通劝导、“一杯绿豆汤·一线送清凉”关心夏日一线劳动者、 “一场心灵的相约·温暖你我他”关注心理健康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逐渐形成“能持续、叫得响、有特色、重惠民”的“1+5”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在涪陵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既有立足全区,统一打造的“主品牌”,也有街镇乡、村和社区立足实际,分别打造的特色品牌。

  敦仁街道崩土坎社区的“小区和事佬”、崇义街道中慧社区的“五慧”、蔺市镇桃园村的“五事同堂”、白涛街道的“搭把手”等一批根植于“一村一品”基础、充分结合村情实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活动,正通过“阵地+活动”引导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活动开展形成内部自觉,唱出带着浓厚乡土韵味的基层文明新曲。

  此外,涪陵还依托融媒体中心等宣传载体,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栏目,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累计刊播各类稿件600余篇条,上送“学习强国平台”刊载的《田园秀山水美 南沱山货等你来》等70余篇稿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着眼细微处 凸显大格局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常态长效,得益于涪陵上下一致的高度重视。

  涪陵由区委书记挂帅中心主任,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区级层面成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27个街镇乡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425个村和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长江师范学院等10余个单位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主题阵地,初步形成“1+27+425+N”文明实践体系。

  同时,全区建立健全联席会议、队伍建设、项目开发、志愿培训、阵地建设、志愿嘉许、经费保障、监督评价等八大文明实践制度机制,从机制上确保文明实践活动常态长效开展。

  新时代文明实践“做什么”?涪陵给出的答案是:千方百计筑好群众“精神家园”。

  5月8日,涪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六讲”大赛决赛,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跻身决赛的20组33名志愿者,几乎都来自行业一线,有基层干部、医务人员、科技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大家理论联系实际,从自身经历感受出发,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从“细微处”凸显“大格局”,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表述,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经过角逐,由区文联、崇义街道、大顺乡、李渡街道、区民政局、马鞍街道选派的参赛选手分获前六名,均获一等奖。

  “六讲”不仅在“讲”,还践于“行”。结合“六讲”,涪陵针对孤寡老人、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群众看病难、群众困难事、群众心头烦等问题,开展帮老、帮困、帮医、帮教、帮事、帮心“六帮”志愿服务,受众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目前,“六讲”“六帮”志愿服务活动已覆盖涪陵90%以上的文明实践站。

  理论贴实践 文明新风起

  “理论也好,宣讲也罢,就是要让群众真正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涪陵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涪陵在全区干部、高校理论专家、理论工作者和百姓名嘴中遴选出120名理论专家建立了宣讲专家库。集合宣讲团队中有理论研究水平和丰富社会生活实践的同志,在对党的创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的基础上,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重庆言子”,编写通俗易懂宣讲材料1100篇。

  有了“可看”的理论,还需“能讲”的人才。涪陵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理论宣讲队伍,认真组织“学习新思想 共赞100年 奋进新征程”微宣讲暨首届“鹤鸣”理论进基层活动,通过理论微宣讲和助学支教、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就业指导、生态环保、文化文艺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000余场,受众95612人次,把党的声音传遍基层,植根于涪陵人民心中。

  此外,涪陵还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主题月”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特色阵地联动发力,开展“邻里守望”、“四点半课堂”、“两翼”科创科普宣讲进基层等“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1350余次。依托市民学校、社区活动中心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开展讲座、培训、演讲竞赛等活动,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倡导绿色健康生活理念。常态开展好“涪陵好人”“三百工程”“最美志愿者”等评选活动,昂扬"六个干”精神,以“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奋斗势态,持续从典型榜样事迹中吸取养分。徐玲玲家庭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南沱镇睦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尚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获评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学有榜样、行有示范的良好社会环境。

  聚焦民所愿 倾力解难题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着眼民生,则让文明实践更显温度。涪陵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志愿服务为依托,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

  今年春节后,涪陵白涛街道石门村有不少青菜头待收,但劳动力却捉襟见肘,相关农户非常着急。接到群众“点单”后,白涛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毛田坎”志愿服务队立即联合帮扶单位区委宣传部,组织60余名志愿者来到石门村,帮助砍收青菜头1.5万余公斤。

  “毛田坎”志愿服务队是常期活跃在涪陵田间地头的17支专业志愿者队伍之一。涪陵不断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起“总队+分队+小队+专业队”的志愿者体系。截至目前,全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226个,注册志愿者14万余名,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到82.5%。

  涪陵大力推广使用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通过平台优化群众“点单”—中心(所)“派单”—志愿服务队伍“接单”—志愿者“送单”—群众“评单”流程,推进线上资源与线下阵地相融合。

  涪陵打造“涪陵产品直播带货空间”,广泛开展“党员直播带货”等农产品公益直播等活动,帮助重点帮扶对象销售鸡鸭鹅等小家禽2.5万余只,为手工榨菜、胭脂萝卜干、大木山货等30余款涪陵特产代言,邀请网友品尝购买涪陵“土货乡味”,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

  涪陵还聚焦儿童、妇女、中青年、老人等不同群体需求,整合完善党员活动室、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功能,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大健康服务”线下实践阵地,孵化出了“巴渝巧姐·菜乡结绳”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同时,集中梳理文明实践阵地,分层分类建立健全文明实践阵地台账,统筹整合党建、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实践阵地,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效益效能。

  赵童 刘玉珮 杨敏 图片除署名外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