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柱县中益乡生态园产业路 |
 |
公路沿线农业产业园相继建成 |
江山多娇,巴山渝水风光无限,道路如织,巴渝大地壮美如画。栉风沐雨百年,展开重庆公路发展的新画卷,只见东联西接,南通北达,纵横交错,国省道、县道、乡道、农村公路密织成网,串连城乡……,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公路人笃定前行、砥砺奋进,绘就一幅绚丽多彩时代画卷。
随着全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结合全市交通强国试点,紧扣交通强市目标,围绕交通发展“大通道,大枢纽、大产业、大空间、大融合”定位,公路发展迎来了发展历史上投入最大、速度最快、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时期。
“十三五”以来,全市普通公路总里程从14万公里提高到18.1万公里,增长了4.1万公里;
全市“四好农村路“通达通畅率达到100%和92%,分别提高18%、37%。
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一张匹配国家交通枢纽地位的大公路网络格局日趋成型,喷薄出新时代公路交通发展的新气象、新征程。
以先导支撑书写高质量发展大手笔
实现国省干线从瓶颈制约到内畅外联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丘陵众多,干线公路是交通体系的构成主体。
翻开建设成绩单:全市改造普通干线公路1.2万公里,特别是近三年,改造达到1万公里,是过去三年的3.3倍。全市普通干线公路路面铺装率达到100%,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90%,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70%,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9%、22%。
数字演绎精彩。一组组数据,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唱响了重庆公路人的奋进之歌,更如全域描绘的大写意,见证了重庆公路交通发展的辉煌历程。
在梁平区S510省道百里竹海段上,随处可见游客在拍照合影留念。黑色的沥青路面、白色的交通标线、花红叶绿的景观绿化不时引发他们的赞叹。在2016年,借由S510省道升级改造的时机重新打造这条旅游路,如今已成为梁平全域旅游的一条重要干线,更是百里竹海景区最重要的旅游交通大动脉。
要致富先修路,对于永川区吉安镇村民们来说,真的非常深刻。吉安镇以黄瓜山农业园区为主线,连通立石镇玉龙湖景区,初步构建川渝乡村旅游衔接带,着力打造以2.2万亩黄瓜山梨为主的特色水果发展区,以及传统优质粮油发展区,形成路景相融的乡村旅游线路。
纵横通畅八方,交织立体大网。一条条大道飘若玉带,蜿蜒在绿水青山间,连接着历史与未来,承载着梦想与希望。
如今,全市3A级旅游景区、市级重点工业园区均有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全市区县与周边省际之间,区县之间路网通行水平不断提升。数万里的干线公路就像是一条条发展的动脉,将分布在各区县的经济板块像串珍珠一样连在一起,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以畅村通组点缀乡村振兴“上河图”
实现农村路网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走好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关键。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发展是衔接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要结合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公路人深入落实各级各部门指示要求,聚焦农村公路建设,不断优化农村公路“毛细血管”网络——全市农村公路,从简单到丰富,从通达到通畅,从功能到品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广大农村群众“乡乡村村硬化路,四通八达奔小康”的梦想正在加快实现。
目前,全市已累计实现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4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2万公里,路网密度西部第一,新解决9875个村民小组通达、23170个村民小组通畅,尤其是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建设6.26万公里,是上一个三年的2.1倍,规模为历史之最,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均有1条以上对外连接通道,石柱县中益乡等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通畅率实现双100%,全市农村群众到达县城出行时间明显缩短,出行频率明显提高,“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
为切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我市还将农村公路提质增效纳入重点工程及绩效考核范畴,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制定了《重庆市“四好农村路”督导考评实施细则》等10余个管理制度文件。近年来,全市农村公路质量抽检合格率逐年提升,一次性交工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2020年10月23日,交通运输部主要领导就重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全市“四好农村路”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
绿野铺通大道,青山飞架桥梁。一条条公路从未如此直抵人心,激荡着脱贫攻坚的湍流,舒展着奇峰峻岭的姿容,描摹着乡村振兴的画卷。
在黔江区小南海边上的土家十三寨,这里因公路畅通,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变成如今颇有人气的国家级4A景区,让守着自然资源和文旅资源的山里人踏上了致富的新路;
在酉阳、巫山、奉节等昔日的深度贫困乡镇,已然是公路引领电商,引领物流、引领发展,这些曾经的贫困村,不但早已顺利脱贫摘帽,全域旅游、路产融合等绿色、生态、健康、优质的路域经济新业态形成品牌优势……
公路建设一小步,发展推进一大步。日臻完善的农村公路设施,正让广袤巴渝山乡路成环、村结网、百业兴、人乐居,夯实村落根基,与城共融。
以科技创新建立智慧公路架构网络
实现公路运维从传统管理到全寿命治理
“行动计划让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公路交通发展成果。”市公路事务中心主任李建明说,3年来,市公路事务中心将各级各部门的决策部署如春风化雨、落地落实,在公路管理治理上走出创新发展新路。
任务如炬,责任在肩,公路人将工作落实作履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政治职责一以贯之,先后深入石柱、黔江、彭水等18个深度贫困乡镇调研行动计划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形成在建一批、新开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项目结构,保障项目深度和质量;定期组织办公会专题研究,优先启动前期工作、优先审批工程设计、优先支持项目资金,实现从制度体系到项目运行的指导帮扶全过程覆盖。
科技创新是公路发展的第一动力。走进市公路事务中心的视频指挥室,可以看到利用行车视频图像自动识别技术,组织“互联网+”日常养护督查测评的新模式,据了解,市公路事务中心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深化优化管理决策的重要方式,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养护和智慧路网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了路网整体运行效率最大化。
公路建养并重必须实现全寿命管理,市公路事务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制定《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明确农村公路评定范围、频率、方式及标准;第一次提出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制度,为普通公路管养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参照交通运输部检查模式,修订印发公路工作目标评价指标,建立了全寿命周期的督查考核长效机制。
一系列亮眼成绩紧随其后:截至目前,累计实施路面修补400余万平方米、路面灌缝1000余万延米,普通干线公路灌缝率达85%以上,改造危桥危隧1000座,新建公路安防工程1.1万公里,实现乡道以上全覆盖;抢通国省干线断道1200余处;大力推广“路长制”,政策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加快建设配套措施;全市804个乡镇全部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专门负责制定养护规划和督查养护工作。
普通公路科学决策辅助机制更加完善,建成普通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信息监管平台,接入800余路视频监控、200余个交调站点、150余套移动巡查车以及1000余套应用终端,公路监控实现1小时全覆盖;每年路政案件结案率提升至99%以上、路损追偿率97%以上、许可正确率100%,实现路产路权保护、项目监管和应急处置全过程闭合管理……
从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交通基本通达需求,到实现公路品质出行的整体飞跃,立足夯实全市经济发展基础保障,已将每一条公路打造成群众心目中满意路、安全路、幸福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全体公路人将紧紧围绕交通强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公路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链接>>>
展望“十四五”,前景辉煌
“十四五”时期,普通公路拟实施国省道改造5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约1.5万公里,实现乡镇通三级比例达85%,村民小组通硬化路98%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建好“经济圈”,协同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全面完善毗邻地区干线公路网络,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推动公路建设标准一致、时序一致,实现公路交通一体化发展。实现毗邻地区普通国道出口通道达到二级标准、普通省道出口通道达到三级标准,联合打造成渝毗邻地区“四好农村路”示范片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普通公路互联互通。
刘钦 龙搏 解桓 图片由市公路事务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