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渝州路街道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人在练习书法 |
 |
龙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
 |
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接待大厅 |
 |
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工作人员为困难群众送去救助金 |
特殊群体主要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其中,又以低保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困境儿童等特困人员为最。和普通人相比,他们更需要生活、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关爱和帮助。
近年来,我市民政系统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着力保障特殊群体基本需求,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养老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扶危济困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社会救助是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兜底性制度安排,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民政部门着力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夯实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全面经受了来自新冠肺炎疫情、暴雨洪涝灾害的严峻挑战,百余万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我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460元、300元提高到620元、496元,分别增长34.78%、65.33%;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806元,增长34.33%。全市累计支出各类救助资金300.55亿元。将26.13万名扶贫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人员兜底保障,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如期完成。
2020年1月,家住大渡口区建胜镇四民村的居民秦春燕一家顺利领取低保金1940元。秦春燕的丈夫身患结肠癌,花费医疗费用数万余元,两个儿子均未成年,秦春燕既要照顾身患重病的丈夫,又要兼顾两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带来的不便,使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在大渡口区建胜镇组织的疫情期间拉网式走访入户排查中,主动发现了解到秦春燕家庭的困难情况,立即向该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帮助解决其临时性生活困难,随后又主动帮助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通过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秦春燕家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按照紧急程序迅速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秦春燕家庭获得低保保障,是疫情期间民政部门主动作为、及时发现并救助困难群众的一个缩影。
疫情以来,市民政局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区县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全面开展困难群众拉网式排查,及时将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居民纳入救助范围。同时,进一步优化简化社会救助审核确认程序,疫情期间新申请低保审核确认时限不得超过7个工作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新审批低保对象8.27万人、特困供养人员0.75万人;临时救助10.83万人次、支出临时救助2.72亿元;向22万余名困难群众发放口罩36万个、消毒液2万瓶。
在关爱儿童方面,我市集中供养、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1000元/月、600元/月提高到1456元/月、1256元/月,分别增长45.6%、109.3%;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标准为1204元/月。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累计支付3.5亿余元。实施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累计支持近1000万元。
同时,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8.2亿元,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3.9万余人次。
老有所养 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近日上午,沙坪坝区双碑街道勤居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十分热闹,11点不到,站内就已经排满等待就餐的老年人。对于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口感营养兼宜的“热乎饭”,老人们十分满意。
今年81岁的郑先碧老人与老伴居住在铜梁区土桥镇庆林村十一组的互助养老点附近。考虑到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每隔一段时间,互助养老点负责人杨文玉就会和志愿者一起到她家打扫清洁、陪他们聊聊天,帮老两口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得益于农村互助养老点的建设,郑先碧感觉现在的生活、精神都有了照料和寄托。
如何提供方便又可及、品质有保障、价格可承担的养老服务,让全市701万名老人安享晚年?
我市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等一批重点民生实事,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新增2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达到2912个,设施覆盖率从2018年的38.9%提高到97.6%,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持续推广“中心带站”运营模式,支持养老机构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利用资源优势带动辖区内6个—1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延伸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到社区、进家庭,打造“中心带站”联合体136个,累计提供线上服务13.6万人次、线下居家护理服务4.7万人次、紧急救援2639人次。“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亲情的陪伴下养老的目标基本实现。
为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我市在城市街道社区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乡镇敬老院提档升级和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互助养老点全覆盖,全市已建成农村失能集中照护机构47个、护理型床位3758张,改造完成乡镇敬老院398家、保障型床位3268张,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369个、村级互助养老点5670个,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农村三级(区县、乡镇、村)养老服务阵地正在加快形成。预计两年内再建运营431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2330个村级互助养老点,拓展农村助急、助餐、助浴、助医及结对帮扶互助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为解决留守老年人关爱缺失难题,我市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点建设,依托现有5670个村级养老互助点,定期组织留守老人开展文化娱乐、康复护理等服务;利用农村社会事务专干、基层老年协会和社会工作组织,对55.6万名留守老年人开展定期探访和心理抚慰服务。
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降低养老服务市场准入,新增养老产业园区5个,全市养老机构达到1453所、养老服务床位达23万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达到545所,政府运营床位降低到50%以下,养老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数位列全国第2位。
成绩来之不易,前景催人奋进。立足新时代,重庆广大民政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书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赵童 唐楸 图片由市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