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新华日报》在渝战斗的光辉历程用好红色资源这部“形象的教科书”首批2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区内通办“川渝统一战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开展社区建成“初心馆” 老党员捐出珍藏红色书籍715件美术作品庆祝党的百年华诞1952年7月1日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100余名党员跨越时空和自己的初心对话
第008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上一版 下一版 
再现《新华日报》在渝战斗的光辉历程
用好红色资源这部“形象的教科书”
首批2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区内通办
“川渝统一战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开展
社区建成“初心馆” 老党员捐出珍藏红色书籍
715件美术作品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1952年7月1日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
100余名党员跨越时空和自己的初心对话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现《新华日报》在渝战斗的光辉历程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修缮竣工试开放

    6月30日,渝中区化龙桥,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修缮竣工试开放。图为观众在旧址参观。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本报讯 (记者 赵迎昭)6月30日,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修缮竣工,并面向观众试开放。观众可前来参观“新华之光耀华夏——《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专题展”等展览,感受《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渝战斗的光辉历程。

  当日,蓝天白云下,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入口处,“新华日报”4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这处嘉陵江畔依山而建的建筑群,由5栋竹木、土木结构楼房组成,“新华之光耀华夏——《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专题展”位于1号建筑中。

  “我们认真梳理历史脉络,深度挖掘文物背后故事,在专题展中展出了30余件实物和18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生动讲述《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渝战斗的光辉历史。”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说。

  据了解,《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党报和党刊。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武汉沦陷,10月25日,新华日报迁至重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领导下继续出版发行。1939年5月,因日机轰炸,原位于重庆城区苍坪街和西三街的新华日报馆舍被毁,遂迁往化龙桥虎头岩,与《群众》周刊合署办公。在这里,《新华日报》出版发行了2700余期。

  在上述展览中,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号吸引了观众驻足观看。其创刊号的发刊词旗帜鲜明地亮出办报宗旨:“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创刊号附近,陈列着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人为《新华日报》创刊的题词。其中,周恩来写道:“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对此,朱军介绍,抗战时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新华日报》担当着“抗战号角、人民喉舌”的重要角色,在鼓舞人民斗志、打击反动势力、团结领导人民群众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新华日报》: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军”!

  走在整洁、优美的旧址中,很多观众并不知道,这处宝贵的文物,曾在去年8月一度被洪水淹没。那次洪水过境,导致1、2、3、4号建筑不同程度被淹,洪水最深处达7米。红岩联线管理中心遗址保护部部长吴统凡介绍,当时,近200人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奋战6天6夜,守护住了这处旧址。

  这处地势低洼的文物今后如何应对洪水呢?据介绍,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已联合渝中区开展了防洪排涝工程,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疏通雨水排江的天然通道,重构区域雨污水管网系统,新建排涝池、雨水回用池和分流井等。雨水回用池可以收集雨水,用于浇灌植物等。雨水回用池装满后,多余雨水可排入江中。这项工程实施完成后,将有效解决区域洪水倒灌问题、消除内涝风险,在江水高水位和强降雨同时发生时,也可保证新华日报总馆旧址防洪排涝安全。

  据悉,为服务党史学习教育,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周一至周日全天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7:00。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