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  打好发展“四张牌”  建设近悦远来品质之城
第020版:百年伟业 精彩巴渝·沙坪坝
上一版 下一版 
沙坪坝 打好发展“四张牌” 建设近悦远来品质之城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沙坪坝 打好发展“四张牌” 建设近悦远来品质之城

    黄金湾·智谷

    磁器口步行街效果图

    磁器口夜景灯饰效果图

    沙滨路效果图

    蜿蜒美丽的沙滨路

    磁器口码头效果图

    乡村振兴示范带斐然湖核心区

    磁器口后街

  “七一”前夕,沙坪坝区喜事连连——磁器口后街开业、磁器口外街开工、沙滨路开通、磁器口码头开放、磁器口步行街开街、磁器口夜景灯饰开灯以及重庆1949大剧院开演——千年古镇,以“七彩流光”的新姿态翘首未来!

  磁器口古镇提档升级,既是沙坪坝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又是打好“人文牌”的重要举措。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沙坪坝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一域服务重庆发展全局,正着力建设成为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承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高地”、传承巴渝历史文脉的“文化名城”、彰显重庆山水魅力的“美丽都市”。

  创新驱动发展

  建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

  近年来,沙坪坝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主动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打好‘科创牌’,向创新要动力,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位置,依托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整合创新资源,深化校地融合,壮大创新主体,促进成果转化,驰而不息打造“科创智核”,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品质,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沙坪坝区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主战场、主力军。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于一身的沙坪坝区,有着令人羡慕的智力资源:全区集聚了10万余名科技工作者、28名院士和3万余名硕博士,分布着16所高校、303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汇集了1300余家科技型企业……

  依托优势资源,沙坪坝区全面激发高等院校基础研究、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科技企业技术应用、科技人才智慧牵引等“王牌”活力,部署建设青凤高科产业园、黄金湾·智谷、中电光谷·智创园、金沙星座·科创园、环大学·创意园、成渝高校·同创园等创新空间和载体。

  作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重大项目——黄金湾·智谷于2020年正式投用,并面向全球招商。该项目总投资约22亿元,总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根据规划,这里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方向,推动要素聚集、技术创新、项目孵化、产业培育,使其成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科技交流的示范园区。

  包括黄金湾·智谷在内,目前,沙坪坝已布局了超100万平方米的创新空间。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这些优质的创新平台,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企业集聚沙坪坝。

  御芯微是一家从事物联网芯片开发的科创企业。2017年7月与沙坪坝区首次接触,同年11月便落户沙坪坝共享工投大厦,开始前期营运准备。

  “御芯微具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因此他们的入驻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沙坪坝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御芯微的示范下,3年来又有三四家芯片设计企业入驻沙坪坝区,初步形成了芯片设计的产业协同。

  御芯微的产品需要模组、封装、测试等相关环节,才能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御芯微为首的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又吸引了国内外一些集成电路和物联网相关行业链企业前来洽谈,未来有望在我市形成芯片开发和物联网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目前,沙坪坝已构建起“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上市辅导企业”五级成长培育体系。仅去年,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6家、科技型企业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累计分别突破130家、1300家。

  创新的目的是为产业和城市发展赋能。创新驱动之下,“芯核器网服”产业链延伸,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加速聚集,东风小康、吉芯科技、首创高科等一大批产业项目相继建设并投运,发展活力和潜力释放,2020年,智能化产业产值达1600亿元。

  为打好“科创牌”这张王牌。沙坪坝区持续从全力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全面促进科技赋能产业转型、扎实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加快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六个方面发力,细化了30项重点任务,“十四五”时期,已谋划了166个重点项目,预算总投资达2000亿元。

  创新驱动发展,让沙坪坝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带头带动开放

  建承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高地”

  “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打好‘开放牌’。”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新时代赋予沙坪坝区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九大以来,沙坪坝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建好大通道、大口岸、大物流,提升开放平台,优化开放环境,加快构建国际物流枢纽支撑,厚植开放发展新优势,努力在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中发挥示范作用。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是其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一重大成果。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作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承载地和主战场,把物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制定了优化一带、一湖、六片、多园重点板块,引进重点企业,建设战略性、引领性、标志性重点项目等六大任务。

  2021年园区启动了90个项目涉及投资186亿元,项目总投资高达700亿元。未来5年,沙坪坝区打好“开放牌”,已谋划重点项目220个,拟总投资额达1847亿元。

  为建好国际物流城,沙坪坝区分解62项具体的任务,落实到区物流办、国际物流枢纽公司、区发改委、区住建委、区金融办、区商务委以及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等10多个部门和企业。

  沙坪坝区坚持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产业带城市,着力拓通道、强平台、优环境,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向齐发”(西越昆仑连欧陆、南出黔桂通四海、北跨漠河抵蒙俄、东依长江出鄞港)国际多式联运枢纽全面形成,汇集了重庆铁路口岸、重庆整车进口口岸、重庆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多项开放资源,在国家区域开放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沙坪坝已成功创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年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近3000亿元,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园区向现代城区加快转变,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作用更加突出。

  一盘内陆开放的重磅棋局已布,正一步一步向大目标推进。

  赓续城市文脉

  建传承巴渝历史文脉的“文化名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沙坪坝区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人文遗址遗迹众多,是巴渝文化繁盛地、红岩精神重要发祥地、沙磁文化发源地。在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沙坪坝区高度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和保护,让城市文脉成为沙坪坝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沙坪坝区围绕“人文牌”做文章,坚持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保护利用好人文资源,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沙坪坝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全区人民的幸福感。全域内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区级(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7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8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沙坪坝区大学城文化宣教综合服务中心也已开工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彰显英雄城市本色。打造新版川剧《江姐》、话剧《宣言》《寅初亭》、舞蹈诗《红岩红》,协助拍摄电影《最后58天》等文化作品。近3年来,创作文艺作品获重点国家级奖项12部、省级重点奖项41部。《乡音乡情》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燕子的眼睛》获得第八届重庆文化奖(报告类文学)。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生共荣。

  展现地方文化特色,把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元素植入城市建设和融入建筑风格中,精心打造出钟家院、宝善宫、童家院子、巴渝民居馆等特色民俗院落,建成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缝纫机博物馆也启动建设。

  重庆1949大剧院,专为经典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1949》的剧目需要而设计建造,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单一室内剧场。6月29日,《重庆·1949》将在重庆1949大剧院隆重开演。

  创建5A级歌乐山·磁器口景区,这是沙坪坝区建设打好“人文牌”中的重点项目。

  沙坪坝区持续改善歌乐山·磁器口景区周边风貌,提升游客和市民的文旅体验。实施金碧街、特钢之星旅游码头、游客中心等20余个项目,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启动融创文旅城音乐小镇、洞见传奇、QG电子竞技俱乐部、乡村振兴示范带斐然湖核心区、丰文三河村艺术村落等项目,创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去年,通过打造34平方公里中梁都市村庄,建成环斐然湖步道5公里、生态景观30万平方米,重庆融创文旅城开业运营。

  彩月乡村森林氧吧、萤火谷农场、红岭溪谷、荷塘悦色、开心农场、浩瀚花香谷等农旅项目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网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坪坝区打好“人文牌”,未来5年将大力推动85个重点文化项目,总投资达771亿元。

  沙坪坝的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沙坪坝日渐成为中国全景山水文旅目的地和世界知名城市旅游目的地。

  提升城市品质

  建彰显重庆山水魅力的“美丽都市”

  沙坪坝区人文气质与山水颜值相得益彰。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是山水之城、美丽都市。

  营造城市绿意空间,彰显绿色城市魅力。通过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注重城市设计,突出“江城”“山城”特质,沙坪坝全力打好“生态牌”。

  沙坪坝区的老旧小区比较多,经过摸排,全区还有300余个老旧小区,共600余万平方米需要进行改造提升。当前,沙坪坝东部城区改造、西部新城开发全面提速,已改造老旧小区130万平方米。

  城市品质与老百姓的宜居环境息息相关。

  近年来,沙坪坝通过启动绿地系统规划、绿线划定工作,结合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快建设绿园绿带绿廊。

  围绕立体绿化、生态绿廊、滨水生态修复、山体彩化、城市闲置地、裸露地整治等重点推进坡坎崖绿化美化的同时,充分利用边角地、闲置地、老旧小区空地建设边角公园,依托中梁山、梁滩河、大成湖、斐然湖、青木湖、菁云湖,打造一批湿地公园、滨江公园、山地公园、城市景观带,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

  近3年来,绿化美化坡坎崖55处,新建社区公园24个。25万平方米五云湖湿地公园、26万平方米凤凰立交公园、47万平方米菁云湖原乡山林景观相继建成。梁滩河沿岸建成5公里生态景观长廊。新增绿化面积417万平方米。

  开展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存量违法建筑整治。新建60公里山城步道。新增1万个公共停车位、24个公厕、8座人行天桥,并完善智慧城管数字平台,推行城市综合治理“一网统管”、城市运行态势“一屏通览”,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高水平打造“两江四岸”,推进磁器口滨江片区治理提升工程,新开工凤凰溪至双碑大桥段及滴水岩至磁器口段“贯通工程”,通过治理岸线、新建步道、实施覆绿、新建广场等内容,完善两江四岸休闲游憩功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沙坪坝结合河流综合治理和全市“两江四岸”整治提升,打造美丽水岸线,区内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严格落实“河长制”和“林长制”,全面禁止湖库肥水养殖和长江禁渔,完成全域6339公里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新改建管网293公里,井口、西永、土主三大城市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加快推进,沙田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完成6座湖库综合整治,水质达到三类,13条次支河流水质全部达标,梁滩河水质提升至IV类。清水溪、凤凰溪等4条溪河已全面消除黑臭,“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程全面开工。强力整治“散乱污”企业3800余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历史性突破300天,获评全国首个大都市核心区的“中国天然氧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沙坪坝区乡村振兴正稳步推进。

  在实践中,大力实施“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农村面貌得到改善,农旅融合加快发展,建设出一批美丽宜居村庄,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重庆乡村振兴示范的新样板。

  目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5个、市级最美小镇3个,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7个。

  一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城市正加快形成。

  王彩艳 杨敏 图片由沙坪坝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