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醉美龙洲湾 摄/冯亚宏 |
 |
鱼洞老街 摄/刘金权 |
 |
李家沱长江大桥 摄/冯亚宏 |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巴南区常住人口117.89万人,相比10年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26.02万人,人口增长数量位居全市第五。
“人口的流入和流出,是一个地区经济活力与吸引力的直观体现。”巴南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巴南区的人口变化说明,近年随着大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巴南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其“偏远落后”的旧看法,大有成为重庆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南部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态势。
交通篇
加快建设南部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和产业形成两翼发展格局
巴南位于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最南部,辖区内山河纵横,拥有丰富的山、水、林、泉、洞、湖、溪、河、瀑、谷等自然景观资源,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区”“中国温泉之乡”“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三张“名片”。但大山大水在带来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也给巴南发展造成交通上的制约。
巴南区始终把交通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目前,已建成渝南大道、渝南分流道、巴滨路、东城大道等主次干道45条,总里程约82公里,渝南大道D段南段等37条道路约107公里即将建成投用。
2019年11月,龙洲湾隧道正式建成通车。该道路西起龙洲湾尚文大道,自西向东穿越铜锣山,与渝黔高速公路形成互通立交,东至南彭物流基地东城大道。龙洲湾隧道的通车,对巴南城市发展具有“破局”意义:它加强铜锣山两侧的重庆高职城与南部新城的联系,促进龙洲湾滨江片区、高职城和鹿角片区、国家级公路物流基地等区域融合,助推铜锣山两翼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
过去,巴南城区西有长江限制,东有铜锣山阻隔,南有云篆山阻挡,只能在长江与铜锣山之间的狭长地块上发展。
后随着重庆内环快速路、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巴南区一面向东突破铜锣山,在铜锣山与樵坪山之间的鹿角、界石、南彭等槽谷地带发展“南部新城”;一面向南拓展,在铜锣山与云篆山兴建“重庆高职城”;建设集聚高端装备制造的“大江科创城”;建设生态创新示范地、文旅休闲先锋地的“智慧总部新城”;同时,巴南区还在长江下游沿岸兴建了“重庆国际生物城”,形成“一区五城”发展格局。畅通各板块之间的交通联系,成为巴南城市提升的重要任务。
目前,巴南正在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就有白居寺长江大桥工程、南环立交改造工程、李家沱复线桥南引道工程、渝黔复线高速公路连接道工程、新燕尾山隧道工程(一期)、轨道交通18号线工程(含李家沱长江复线)、轨道交通24号线工程等7个重大交通设施项目。2021年下半年还将开工建设新燕尾山隧道工程(二期)、茶惠大道、东站东侧集散通道、开成路、鹿角隧道等5个重大交通设施项目。2022年,巴南还将计划开工建设鹿角隧道东延伸段、黄桷坪长江大桥、轨道交通27号线3个项目。同时,加速开展公平大道、南湖大道等10个项目的前期储备的研究工作。未来,巴南将形成“三横七纵四联络十轨道”城市骨干交通网络,实现城市交通与铁路东南环线、主城-綦江市域铁路、渝桂高铁、渝铜城际、渝湘高铁、主城-南川市域铁路、渝万高铁、沿江铁路、渝昆高铁联络线、渝黔高速、渝湘高速、绕城高速、渝黔复线高速、渝湘复线高速等有机衔接,构建巴南区南部综合交通体系。
近年来,随着这些骨干交通项目的加快实施,巴南的城市和产业近年形成了两翼竞相加快发展的格局,大幅拓展提升了巴南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质量。
在城市建设上,龙洲湾、巴滨路、鹿角、界石、高职城已成为重庆中心城区重要的新兴板块,聚集了龙湖、万科、融创等一大批知名开发商。2020年,巴南城市开发在建项目近1000万平方米,居中心城区第二位。
在产业发展上,商贸物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数智”产业、生态创新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得以深入推进:
重庆国际生物城落户并纳入国家高新区拓展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列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2020年,国际生物城产值突破1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82.3%;临床试验阶段创新药10个,占全市50%。
公路物流基地的跨境公路班车覆盖东南亚中南半岛并开通中亚线,东盟商品集采城和重庆国际分拨(公路)海关监管中心建成投用,2020年实现市场交易额670亿元、税收14.8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5%、21%。
以鹿角—界石—南彭等南部新城为重点的巴南经济园,成为巴南打造“数智”产业的主战场,现已集聚360余家企业,成功构建起新型显示、大数据、智能装备制造、5G、消费品以及楼宇工业和总部经济产业集群,全面形成6大产业发展格局。
重庆高职城已入驻重庆五一技师学院、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等9所院校和3个功能性项目,已有联合纵道、中迪医疗、天昊基因、祎翀无人机、芸中鹰无人机等40余家大数据智能化项目投资于此。
2020年,巴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5%,居中心城区第四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6%、居中心城区第三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8%,居中心城区第二位;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2.2%,高于主城都市区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3%,居主城都市区第一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增长17%,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位;进出口总额171.1亿元,增长64.5%。
人文篇
让自然与文化水乳交融、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
巴南之所以称为“老巴县”,缘于今生巴南与前世巴国的“血脉相传”:从“巴国、巴郡、巴县到巴南区,在史称巴国故地的重庆,仅有巴南从古至今带有“巴”字,使巴文化最终在巴南发展、积淀成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2020年5月召开的重庆主城都市区座谈会上,巴南区被定位为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在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中,巴南将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动传统历史文化有效保护、活化利用、创新发展,努力实现自然与文化水乳交融、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
在留住城市记忆上,巴南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保护修缮南泉抗战旧址群,解放重庆历史陈列馆建成开放,彭氏民居、朱家大院等历史文化大院完成修缮,巴渝文化研究基地落户。木洞传统风貌街区首开区完成进度85%。完成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划定评审。
在传承城市文脉上,巴南大力弘扬木洞山歌、接龙吹打、鱼洞乱针绣等非遗品牌,培育市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传承教育基地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5个。
在激发城市活力上,巴南把展示城市魅力与办好大型活动赛事相结合,以华熙国际文化体育中心和南温泉景区环境品质提升为抓手,成功举办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重庆市第24届菊花艺术节、重庆国际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先后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其中,华熙LIVE·重庆鱼洞是巴南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入华熙集团投资40亿元在原体育中心基础上打造全市首个大型城市体育文化综合体。
该项目从建筑设计上,对接国际顶级体育场馆标准及理念,全方位按重庆体育文化产业的新标杆来进行打造,举全力按重庆地标性建筑来建设。在480亩建筑用地中新建容纳1.6万人的国际顶级性能综合体育馆、容纳1500人训练馆、接待中心、室外健身广场、市政走廊(轻轨连接平台)及配套商业设施,改建容纳3.5万人体育场及5000人的篮球馆,对地下管网、河道进行综合性优化治理,对周边城市道路、路网、市容景观等市政设施进行优化完善,实现人车分流,建设总规模约60万平方米,以文体公园的模式矗立在云篆山下长江之滨,将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努力为巴南城市形象增光添彩。
该项目在运营管理上引进北京华熙五棵松模式上进一步升级,以体育文化为核心,融合艺术创意、多元化教育、沉浸式娱乐和高品质生活,成为城市活力时尚聚集地、新生活方式的体验地。几年来,该馆每年活动超过300场次,年接待观众超千万人次,场地利用率高达80%,为超过1000家的企业个人提供经营平台,直接创造3000个以上就业岗位,现已成为西南乃至全国服务最完善、配套最先进的生活体验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场馆运营新的标杆。
生态篇
持续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
推动城市生态品质大幅提升
巴南不仅文化气质好,还山水颜值高。60公里黄金水道过境,在巴南1825平方千米绿水青山间,播撒93 个秀丽湖泊、4个江心岛屿,滋养全市领先的温泉资源储量和46.6%的森林覆盖。
在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中,巴南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生态品质大幅提升。
在做靓亲水空间上,巴南以 “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为抓手,突出“生态+亲水”特色,提升滨江江湾片区城市形象,建成巴滨路阳春湿地公园、10公里自行车道、15公里“山城步道”,完成巴滨路等6条城市道路33公里、8万平方米人行道提档升级,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
在提升环境质量上,巴南新改建污水处理厂17座,城市饮用水达标率保持100%。完成1424家“散乱污”企业、3758个污染源整治。全力推进“五长制”“马路办公”,整治占道经营2.82余万处。
在筑牢绿色屏障上,巴南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和污染源普查,实施“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全面落实河长制,长江巴南段及支流水质稳定达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拆除“两违”建筑46.2万平方米。完成国土绿化营造林41.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7.6%,比“十二五”末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其中,花溪河综合整治项目作为重庆市主城区“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首批启动项目之一,已于2020年4月正式启动实施。该项目总投资35.2亿元,包括22个子项,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环境整治工程、水安全整治工程、水生态整治工程、水环境治理配套工程、智慧水务工程5个方面。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启动南部新城、物流基地2座、处理规模6万吨/天再生水厂以及界石、宗申、大山村、土桥等4座水质净化站等核心工程主体施工,初步建成2公里生态绿道,拟近期对外开放,新建排水管网40余公里。
花溪河湿地公园片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已于2020年10月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基本完成茶花广场北侧区域、融乐园区域、锦绣江南西侧、巴滨水世界区域绿化建设,茶花广场至花溪河入江口段,预计2021年9月对外开放。
城市更新篇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全面推进
推动城市更新迈向新台阶
自2019年《重庆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巴南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重点,至今已完成鱼新街、新农街、粮食局、花土湾、乌洋街5个、共计18.9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片区改造,惠及群众1754户。加装电梯118部、改造水电气讯1682户、新增体育健身场地1处。
走进位于李家沱渝纱社区水轮村居民区,浓烈的邻里气息会马上感染身边的所有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水轮村家属区,是重庆水轮机厂职工保障住房小区之一。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水轮村家属区的基础功能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绿化景观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如何打造更有温度、有内涵、有活力的社区,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启动该小区改造提升之前,巴南区通过广泛摸底调查,积极探索“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三问机制,多次组织社区规划师和居民代表召开会议,征求居民意见。
2021年,在实施该小区改造提升设计中,巴南区坚持“自治比整治重要,功能比景观重要”的思路,计划增设户外护手、修缮小区楼栋扶梯、增设楼栋感应灯,保障居民出行安全;对所有屋顶进行整治,解决屋顶漏水问题;并依据小区原有长廊打造“水轮机厂文化长廊”,把水轮人的人文精神融入老旧小区改造之中,在长廊四周打造小区休闲娱乐区域,为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邻里们,提供话家常、促感情的场所。
与此同时,巴南区结合民政养老政策“千百工程”,引进社会资本智孝公司进社区,在合建社区建起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对辖区老年人进行助餐、助医、助养等8大服务。目前,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已投入试运营,每日服务近100人次,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今年,巴南区将完成7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总建筑面积30.92万平方米,涉及群众3957户;拟新开工15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总建筑面积67.79万平方米,涉及群众10732户。
贺娜 王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