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坚持在“领会”和“落实”上狠下功夫,将科技强国新使命推深做实。
积极领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要求,自觉担当科技强国新使命
从长远发展来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中国智慧的必然要求。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处在重大突破的重要关口,全球各国都在争夺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制高点。高水平科技实力决定了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力量中的地位和分量,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手棋”,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才能占领科技制高点,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才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智慧。
从现实情景来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实现重点科技领域突破,破解“卡脖子”技术,应对当前国际挑战的必然要求。建设科技强国,创新是第一动力,根本靠科技自立自强;只有将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聚焦芯片、新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新领域,加快破解“卡脖子”技术,才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机遇期立稳脚跟,在科技“肌肉秀”的国际竞赛中占领先机、突破封锁、赢得尊重。
从区域定位来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重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亲自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重要指示要求重庆在科技创新主要目标、主攻领域方向、产业结构布局、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谋篇布局,自觉担当科技强国新使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重庆力量。
积极落实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要求,着力破解科技创新“卡脖子”难题
迈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才能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我们要高举科技自立自强旗帜,以敢创新的魄力、肯实干的精神、克艰难的毅力,准确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攻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人才主体地位,培厚科技创新土壤,深入推动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将科技强国新使命推深做实。
明确主攻方向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首要前提。坚持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攻方向,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要想屹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潮头,必须以世界科技前沿为导向,做大做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因此,重庆应加快部署引领未来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保证研发经费投入,以“四个自信”引领科技创新,勇攀科技前沿高峰,注重原创理论、原创成果的积累,力争在部分关键领域赶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浪潮。在分析和确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时,不仅要立足重大现实基础,还要从全局和长远角度谋划,突破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主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环节。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重庆要将改革的推动作用运用到科技创新领域,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建立健全科技自立自强体系,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使重庆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激发科技创新氛围,将“放管服”理念运用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中,主动为创新创造者造环境、搭平台、优服务、减负担,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导向,确立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新导向,以创新能力、创新担当、创新业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保障公平的创新环境,提升全市总体创新水平。
突出人才主体地位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根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础,是重庆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根本。一方面,要运用好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不断培育本地人才。在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做好人才“自主创新”,不断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将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成为重庆与全国乃至全世界扩大开放、加强交流的主平台,加速实施重庆英才集聚工程,汇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本文为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课题:2020ZB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