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鱼妈妈”搭产房 让“鱼宝宝”住新家
第007版:视觉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为“鱼妈妈”搭产房 让“鱼宝宝”住新家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年来,为保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重庆已搭建人工鱼巢鱼礁8.3万平方米,预计可产卵2.4亿粒,孵化鱼苗1.9亿尾
为“鱼妈妈”搭产房 让“鱼宝宝”住新家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鱼类产卵场的人工鱼巢。

    科研人员操控水下无人机,查看鱼在水草上的产卵情况。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科研人员正在采样。

    科研人员收集的鱼苗。

    附着在人工鱼巢保护网上的鱼卵。

    科研人员对人工鱼巢附近水域进行水体环境DNA采样。

    科研人员在人工鱼巢查看鱼类产卵情况。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渔业资源与保护学实验室,科研人员查看鱼苗生长情况。

  “看,这根水草上有好多鱼卵……再往前靠一点,我拍几张照片回去存档。”5月29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古家沱鱼类产卵场,西南大学水产学院科研队员们划着小船,老师张春霖在船上操控着水下无人机,观察鱼在水草上的产卵情况。

  长江是我国淡水鱼类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多少年来,随着水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长江上游出现渔业资源衰退、物种加速濒危等问题。

  为增加天然鱼类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2005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江津珞璜地维长江大桥以上115.22公里江段被划入保护区重庆段范围,保护区内生活着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68种珍稀特有鱼类。

  每年3月,长江鱼类进入产卵季,整个产卵孵化期持续约3个月。这段时间也是西南大学水产学院科研团队最为繁忙的时候,他们要在人工鱼巢近距离研究长江鱼类的产卵情况和水质情况,收集鱼卵进行样本分析等。

  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根据鱼类繁殖习性,人工模拟鱼类产卵环境,在重庆段水域建设人工鱼巢,满足鱼儿产卵需求,给“鱼妈妈”产卵孵化提供舒适场所。

  截至目前,重庆段共建有人工鱼巢鱼礁8.3万平方米,预计可产卵2.4亿粒,孵化鱼苗1.9亿尾。

  首席记者 龙帆 摄影报道/视觉重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