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防空警报鸣响的是警醒之声重庆防空警报的前世今生重庆大轰炸十八梯大隧道遗址纪念馆开建璧山 围绕优势产业精心打造创新链
第007版:重报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和平年代,防空警报鸣响的是警醒之声
重庆防空警报的前世今生
重庆大轰炸十八梯大隧道遗址纪念馆开建
璧山 围绕优势产业精心打造创新链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关链接

重庆防空警报的前世今生

  重庆防空警报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代更迭。

  第1代(抗战至解放前)

  铁炮、汽笛、手摇警报器

  防空警报球(灯)

  据了解,最初的防空警报器是铁炮,发射空包弹。这类警报器不久便被弃用,一是成本太高,二是资源浪费,三是传播范围不大,很快就被电动音响器和工厂汽笛替代。然而,由于频繁遭遇轰炸,电动警报器不时遭遇断电,因此配以大型手摇警报器。1939年5月后,停用手摇警报器,改用铜钟、传声筒和旗帜等。

  随后,抗战时重庆独特的防空警报器——警报球(灯)出现了。红色或绿色的警报球(灯)被悬挂于人口稠密处或交通要道的制高点,便于市民观望,其颜色和数量用于市民判断敌情。

  第2代(解放后至上世纪90年代)

  手摇警报器

  电动警报器

  抗战结束并解放大西南后,重庆防空警报装备和体系不断完善,手摇警报器、电动警报器等成为主打装备,主要用于鸣放测试、防空演习和纪念场合。

  手摇警报器和电动警报器,都是利用风箱风筒式原理,通过拉动和涡轮式旋转发出鸣叫声。和抗战时期的大型手摇设备相比,手摇警报器改良了不少,且便于携带。电动警报器虽然报警效果更好,但震动厉害,事后逐渐被电声警报器取代。

  第3代(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电声警报器,实现远程统一控制

  辅助建设机动警报器

  多媒体警报器等

  如今,重庆市构建了以光纤通信为主体、卫星通信为骨干、无线电台通信为支撑的信息传输系统,和以传统警报器为主,同时连接电视、电台、楼宇广播等多载体的预警报知体系,可及时将空情、灾情等传播到全市所有区县,真正实现了完全联网、集中控制,让警报声“上天入地”无死角覆盖。

  (记者 何春阳)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