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炸愈强” 见证一座炸不垮的城“水帘洞”是如何再现80年前原貌的
第006版:重报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愈炸愈强” 见证一座炸不垮的城
“水帘洞”是如何再现80年前原貌的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项目执行负责人讲述——
“水帘洞”是如何再现80年前原貌的

本报记者 周尤 颜若雯

  “去年暑期接手工作后,我第一次进入隧道时,发现渗水情况严重,说这是水帘洞也毫不夸张。”5月31日,在重庆大轰炸“六五”大隧道惨案遗址即将首次对外开放前夕,项目的设计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项目执行负责人况琦,正在现场作最后的收尾工作。他介绍了隧道修复的情况,讲述了工程施工人员如何攻克技术难关的经历。

  据了解,80年前,“六五”大隧道惨案发生时,这一段防空洞的宽高均仅有2米至2.5米。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国家三线建设时期,这段防空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固,洞体也被加高拓宽。此后,出于安全等考虑,这段防空洞被尘封起来,直到前些年,地铁一号线修过此处,占用了一部分洞体。

  “楼梯预制板很薄,两三人同时踩上去就能感受到晃动,而且隧道渗水严重。”回忆起去年初次进隧道时的情景,况琦说,根据这个状况,他和同事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固。为了防止坍塌,他们首先重新浇筑了混凝土。

  此后,就要解决渗水问题,攻克防水难关。况琦和同事们开了好几次会,反复研究。

  “地下空间本就潮湿,加上得意世界大楼就在上方,当初建楼打地基造成隧道里的一些岩石开裂,渗水就更严重了。”况琦说,基于这种情况,大家认为潮湿问题堵不住,只能疏,决定保留洞壁两侧的排水沟。

  为了防止潮气过重对多媒体设备造成破坏,大家还决定安装新风加压管道实现除湿功能。

  由于隧道顶部是拱形,横向安装管道会占用展示层面,破坏整体外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人员决定每间隔一段距离,竖向安装管道,抽出的水排向两侧的排水沟,再将排水沟、管道与消防、照明、音箱等设备一同“包”进墙里,安装上按压门,外表与原始墙面保持一致。

  目前,隧道内没有再发生过渗水情况。

  如今走进已经修整完毕的隧道,看不出明显的改造痕迹,一切修旧如旧。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