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冠疫情暴发期间,王导新(右四)带队治疗危重患者 |
全国先进工作者王导新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他在本职岗位上奋发进取、拼搏奉献,积极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获得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研)(重庆市呼吸现任科主任中唯一)、重庆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研)、重庆医科大学“科技成果优秀奖”等市级及以上科研奖励数项。
守土担责 技术创新
早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王导新作为重庆市抗非典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每天在抗击非典的一线上工作14小时以上;并担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抗击非典组组长,坐镇发热病房,查房、排查疑似病人,不怕困难,不惧危险,在重庆市抗击非典的阻击战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重庆市渝中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时,王导新作为呼吸内科专家,临危不惧,始终冲在防控第一线。作为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接受市卫健委指派,辗转多个救治点,常常顾不上吃饭,工作到深夜是常态。在重庆市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业绩突出,其先进事迹被重庆市委宣传部作为第一批典型代表进行宣传。
王导新从事呼吸专业33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尤其是在呼吸危重症、胸腔镜、超声气管镜技术及肺部疑难杂症有较高的造诣。他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每天7点前到科室了解重病人病情,每周3次门诊,用朴实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得到群众认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学习榜样,为改善医疗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及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成功救治多例重大危重症患者;在国内首创电刀辅助下经超声气管镜纵隔活检术,并成功完成60余例操作;开展重庆市首家呼吸领域中晚期肺癌射频消融术,对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显著;科室被重庆市卫健委授予“重庆市肺小结节工作室”,技术领先,社会效益佳。
学科建设 殚精竭虑
王导新作为呼吸内科主任,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第一位,为科室创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呼吸与危重症病学(PCCM)专培基地、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核心单位、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呼吸危重症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单位、重庆市首批医学领军人才单位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率先成立重庆专科联盟牵头单位,促进重庆、四川、贵州等70家医院加入医联体;实地指导市内所有区县医院的呼吸科;坚持每年20余次去联盟单位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查房,指导联盟单位学科建设;2018年,科室成为“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核心单位”。
他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及专题报告;举办5次国家级、5次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医护人员8000余名;2019年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呼吸危重症年会参会人数创历届之最(2500余人现场参会,网络直播会议2万余人参会)。
科教并举 教书育人
王导新担任呼吸内科教研室主任、呼吸系统整合教研室主任,主管并承担教学任务30余年,亲自参与授课,教学经验丰富。他领导教研室承担多项医学教学内容,培养了大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水平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近10年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25名、硕士58名,博士数量重庆呼吸第一(25名),荣获重庆医科大学“教书育人优秀奖”。
他所培养的博士获国家自然基金7项,4名博士获得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获2019年度中华医学会“高影响力呼吸学术论文”奖;他创建博士后流动站,并3次获得重庆医科大学优秀博士导师(重庆5家教学医院呼吸科现任主任中唯一博士后导师);他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5+3及本科生整合教材2部。
2017年12月,王导新带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国家首批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院唯一一个科室获专培资格);2018年8月,重医附二院在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中被认定为三级医院优秀单位;同年12月,重医附二院入选专修基地;2019年12月,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教学能力在全国排名第四,为基层医疗培养了近百名临床骨干医师、护师。
王导新承担多项各级科研课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省部级3项,厅级8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中文期刊论文110篇,SCI论著33篇,在ARDS领域的研究学术论文获2019年中华医学会《高影响力呼吸学术论文奖》。
潘锋 图片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