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晨汽车厂工人在装车轮 |
 |
攀华板材热轧车间 |
 |
榨菜智能化生产线 |
 |
华为涪陵云计算中心 |
 |
华峰集团主控制室 |
涪陵是我市的工业大区、制造业大区,以制造业立足,以实体经济见长。2020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42亿元、增长6.5%;工业增加值达到517亿元,总量居全市区县第2位;工业投资184.7亿元,总量居全市区县第3位……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大力实施工业增加值、领军企业、上市企业、智造企业、研发创新‘五项倍增行动’。”涪陵区委主要领导表示,作为重庆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涪陵将继续把制造业作为支撑“一区”、辐射带动“两群”作用的重要根基,把长板做长、把短板补齐,以实际行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力争到2025年,涪陵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百亿级企业达到10户,工业上市企业达到10户,智能制造企业达到100户,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到80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带来的影响,过去是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协作,现在很多国家为了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完善本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这一制造业的系统性变革,表现出不少新内涵新特征。
从产业群看,主要体现为龙头带动和成龙配套,一批领军企业集聚一批各具特色、活力强劲的中小配套企业,形成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的协同发展格局;从产业链看,主要体现为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注重提升产品自我供给能力,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从产业端看,主要表现在拓展“高端”价值和增强“终端”产品,推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发展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集成总装产品和最终产品,不断提升制造业“含金量”。
为此,涪陵区不断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快依托主导优势产业锻长板、补短板,积极推动优势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们突破了己二腈生产技术壁垒,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对保障国内尼龙66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华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尼龙66消费市场,但多年来己二腈未能实现国内自主供应,生产技术一直被少数跨国公司垄断。由于长期受控于国外厂商,严重限制和影响了我国尼龙产业发展和产品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涪陵区大力鼓励和引导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2018年,华峰集团就在涪陵基地采用自主研发的苯法工艺生产己二腈技术,设计建设10万吨己二腈项目,其中5万吨/年装置于2019年10月实现达产并稳定运行,成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己二腈产业化生产技术。
在产品质量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后,2020年,华峰集团在涪陵正式启动了总投资30亿元、年产30万吨己二腈项目,这是该技术首次应用于30万吨级的项目,其建成后,不仅能改变国内己二腈依靠进口和受控少数跨国公司的现状,也有利于补齐补强我国尼龙66产业链,推动产业迈向高端。
“这仅仅是涪陵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一个缩影。”涪陵区经信委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涪陵区通过产业招商、以商招商、补链强链,培育发展产值十亿级企业33户,其中,百亿级企业4户,50亿级企业2户,30亿级企业12户;10户企业纳入重庆市制造业领军、“链主”企业重点培育清单。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已形成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消费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六大产业集群。
2020年,以华峰集团、万凯新材料为代表,材料产业产值达到640亿元;以华晨鑫源、川东船舶为代表,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310亿元;以页岩气公司为代表,清洁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80亿元;以榨菜集团、中粮油脂为代表,消费品产业产值达到280亿元;以太极集团、华兰生物为代表,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华通电脑、仓兴达科技为代表,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涪陵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已经形成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基础上,再做强一些产业集群。力争5年时间,推动华峰迈上500亿级,建设10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500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深入挖掘榨菜的综合利用价值,尝试探索榨菜减肥食品、未来食品、榨菜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努力做成500亿级榨菜全产业链;探索页岩气零碳或低碳开采方式,建设300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注重发展手机、汽车电子等消费类电子信息产业,打造2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同时,精准发力补链延链强链,建立重点企业供应链关键环节风险预警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针对产业存在的“缺芯、少核、弱链、质低”短板,聚焦高附加值方向,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努力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发展终端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聚焦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和赋能,构建涪陵制造新优势
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
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出通报,对32个区县(开发区)予以督查激励。其中,涪陵区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云联数算用”为着力点,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等方面被通报表扬。
其背后是涪陵聚焦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和赋能,加快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积极构建涪陵制造新优势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通过在“点”上抓单台设备改造,推动企业“机器换人”;在“线”上抓生产线升级,装备成套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在“面”上抓系统集成,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企业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近日,在涪陵榨菜集团的生产车间里,一颗颗剥完皮的青菜头原料沿着传输带,被送上自动化的生产线,从原料到最终包装后的成品榨菜,中间不再有人工参与制作,一切都交给机器完成。
“这是榨菜的数字化生产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涪陵榨菜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涪陵榨菜集团已经改造升级了11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平均每条生产线一天能制作约80吨成品榨菜,而以前靠人工制作,400多人一天也仅能制作约30吨。
以青菜头清洗为例,以前需要人工清洗,现在通过一台类似滚筒洗衣机一样的翻滚高压水清洗机代替人工清洗青菜头。同样,在脱水、切丝、拌料、包装等生产环节,通过攻关,也全部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华晨鑫源汽车生产基地宽敞明亮的车间内,行车来回穿梭,一根根锃亮的汽车零部件正在焊接,一辆辆组装好的新车排列整齐。如今,该汽车生产基地中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关键装备数控化率均达到88%,每年可生产30万辆整车和30万台发动机。
类似涪陵榨菜集团、华晨鑫源这样的企业,在涪陵还有不少。自2018年以来,3年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超过110个,已建成7个智能工厂、32个数字化车间,总量居全市区县第一位。华为(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桐君阁药厂、华峰化工跻身全市20户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行列;万凯新材料基于“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程建设项目入选全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项目;道道全粮油、大朗冶金等10户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为引领,在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变革中构建涪陵制造新优势。”涪陵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涪陵将重点做几项工作。一是持续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二是持续做好智能化改造示范,创建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进入数字化普及阶段,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保持全市领先。
同时,高质量发展智能产业。主动向先进区县学习,高标准构建智慧场景,围绕“住业游乐购”,通过场景培育新兴产业,把投入变成产业。并通过建设开放场景,为企业拓展产业通道、搭建产业平台,为新兴产业建设实验性示范性场景,助推企业发展,吸引企业落地。
聚焦“科创+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涪陵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先进”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要求涪陵始终围绕高端、高质、高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特别是涪陵正在加快创建国家高新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定位,更要在国家高新区建设中体现出“高”和“新”。因此,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型的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将是涪陵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涪陵区积极加强创新协同,引育创新人才,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走好了“科创+产业”发展路子,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走进重庆攀华板材有限公司全智能化热轧一期项目生产车间,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20多吨重的原材料被传输带送入加热炉,经过热轧钢机组的锻造,最终形成5毫米厚的薄板卷成卷入库,整个生产过程生产线上不需要一人。
攀华集团有限公司是高新民营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薄板生产基地,连续多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其薄板产业已形成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薄板生产基地,镀锌板产销量位居全国民营企业第一。
重庆攀华板材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涪陵热轧项目自2019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仅用8个多月就成功完成了生产线的建设、调试工作,并按计划一次性试轧成功。该项目创造了建设速度行业第一、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达世界一流水平、试生产点火一次成型、一次成功等多项行业第一,“这么多的第一,凝聚的都是企业创新的最新成果。”
“十三五”时期,涪陵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5家。涪陵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居全市前列。拥有国市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77家,市级重大新产品57个,“专精特新”企业23家。2020年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约3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6%。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产业创新。紧盯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研究项目做投资,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涪陵区经信委负责人表示,涪陵将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依托页岩气、榨菜、中医药等优势产业申请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太极、华峰、攀华、大业等优势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高端产业创新研究院,促进产学研用开放式协同创新。
同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人才链“四链”有机融合,瞄准前沿科技和产业趋势,加快培育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材料、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先导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索引进知名基金和风投机构,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服务,让金融、科技更好的为产业发展赋能。
赵童 刘玉珮 图片由涪陵区经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