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峡库区职业技能大赛闭幕式 |
 |
渝中职教中心教师深入社区为老年人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 |
 |
市教科院院长蔡其勇(右)指导技能竞赛工作 |
2020年,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报送的教学成果《整合推广应用四项策略性科研成果促进区域中职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育训并举培养三峡库区高素质农民的研究与实践》《职成融通、供需对接、开放共享:省域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1类培育成果。
3项教学成果皆经历长时间的研究、论证、打磨,折射出的不仅是重庆市教科院以科研转型引领职教发展的担当,也折射出重庆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职教改革创新不断“献计”。
有“智”才有“质”。
近年来,重庆市教科院切实履行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竞赛组织等职能,积极服务教育决策、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师成长、服务学生成才,有力促进了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难点“送东风”
“三教”改革实施策略在全国产生影响
中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升,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教育改革首要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基本问题。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展开了基于系统教改理念的中职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与应用,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与应用实施方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解决了中职学校进行“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难点问题。
5年多来,试点应用学校由3所逐步发展到86所,其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辐射效应,同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在职教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该教学成果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标准创新三方面。
市教科院首次提出系统化教改理念,既有整体的机制研究也有局部的模式研究。为帮助学校在实施“三教”改革中找准路径,该院创新引导学校开发出系列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包”,形成基于学校为主、行业参与、对接专业的课程开发成果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以学科为本位的桎梏。围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市教科院还建构出基于能力本位的“五环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在标准创新方面,市教科院持续多年研制教师能力标准,2007年就研制出中职教师能力标准,并率先以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文件发布,在全市所有中职学校推广应用,并被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收藏。随后依据该标准,市教科院开发重点专业教师培训包,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就借鉴了该标准。
这一教学成果犹如“东风”吹进了多所学校,师生素质普遍提高,更具影响力的是推动了区域教学改革,实现了国家教学改革从“顶层设计”走向“底层突破”。
例如,开发30个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在全市127所中职学校推广应用,涵盖全市招生数70%的专业,同步研制253个核心课程标准;又如有效指导区域内中职学校开展国家级、市级示范校和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策略性科研成果在全市86所中职学校推广应用,中职学校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该成果的影响力近年来还辐射到全国。
据悉,市教科院承办了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专题培训”,团队成员做专题经验分享得到教育部肯定,团队成员大部分都入选全国诊改委复核专家,参与全国诊改复核工作。市教科院还牵头成立了长江经济带职教科研联盟和西部职教论坛,团队成员也在论坛上对成果进行推介。
成果还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河南、广东、广西、山东、山西等十余省市推广应用,得到了一致认可;形成了专著3本、平台1套及核心论文8篇等物化成果。
聚焦库区“送春风”
“链式融合”育训,促就业创业、乡村振兴
在传统水稻种植区开展富硒水稻栽培培训、在有花椒种植传统的山区开展种植培训、在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工艺培训、为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并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举行农村电商培训……
这些培训场景近年来在我市库区屡见不鲜,目标精准指向当地的移民、返乡农民工、农村劳动力等,有力助推了就业创业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时代发展的重大战略。
而职业教育则能在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技能积累转化、文化传播传承、社会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落实国家、重庆市三峡移民培训工作要求,市教科院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依托三峡库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坚持开展系列课题研究,形成“平台联动统筹-强化产业扶助-注重质量保障-落实成果转化”的“链式融合”高素质农民训育范式,这一教学成果在库区范围全面推行。
“链式融合”高素质农民训育范式有哪些创新点?
据悉,市教科院连续10年承办了5届三峡库区职业技能大赛,在大赛中增设移民组,参赛范围辐射重庆、湖北库区及长江经济带的其他省市。同时在技能培训中统筹安排移民、返乡农民工、农村劳动力等开展“阳光工程”“就业再就业”“惠农工程”“温暖工程”“双千工程”等培训。面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培训内容也各有不同。
市教科院首先会做好产业分析并研究培训对象心理需求,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为目标开展不同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为提升培训质量,市教科院还聘请高校教授、行业协会专家、非遗传承大师、科技特派员、市畜科院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兽医师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为授课教师,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实行以集中培训为主,个别辅导、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示范引导为辅的培训模式。
培训同时也注重成果转化,近年来设置了20多个项目,依托15个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实训基地,与120多个乡镇建立合作关系,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与产业的对接。
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经得起检验。
“链式融合”高素质农民训育范式这一教学成果“为产业赋能,为职教增值,为育训增效,为农民添彩”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
一方面为库区育训出一大批高素质农民,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也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还提升了库区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试点以来,库区职业院校开展年度职业培训规模人次达到在校学历教育人数的两倍及以上。新增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职学院2所、国家改革中职示范校7所,新增市级改革中职示范校14所,立项建设市级高水平学校15所,进入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中职学校5所。
目前,该教学成果已在市内外交流推广,辐射20余个省市。获中国扶贫发展中心表彰,2019年、2020年连续获评教育部精准脱贫典型案例。市教科院职成教所派出的第一书记韦永胜获得“2019年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聚焦民生“送暖风”
服务老年教育发展,唱响“最美夕阳红”
2017年,市教委指导市教科院探索老年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4年来,市教科院依托全市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和教师的专业特长,创新老年教育模式,服务老年教育发展,唱响“最美夕阳红”。
近年来,市教科院共培育30所(80校次)老年教育试点学校,试点学校涵盖重庆市7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覆盖都市核心区域、城乡结合区域和农村区域(含民族聚居的连片贫困地区、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区县)。
根据全市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市教科院还开发时事法治、文化艺术、智慧生活等10个类别老年教育课程,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桑榆尚学”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现已出版《老年信息技术应用读本》等19本老年教育读本和《老年保健篇》等5门老年教育数字课程(共含700余个微型课程)。
各试点学校也在市教科院指导下,调查本地老年人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老年教育课程资源。这些服务老年教育发展的成效,都离不开深厚的教研成果“打底”。
早在2010年,市教科院就立项市教育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社区成人教育策略研究”,2012年立项市教育规划课题“中职教育服务社区成人教育研究”,将老年人纳入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服务对象,积极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服务老年教育发展的工作载体。随后,市教科院开始遴选中职学校作为老年教育试点学校,并组建260余人的老年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统筹全市中职学校专业优势和师资特长,开发老年教育读本,组织城乡老年人游学等主题活动,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服务范围,积极打造中职学校服务老年教育品牌。
近年来,市教科院先后完成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城乡统筹背景下老年教育第三空间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和市教育规划课题“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中职学校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实践研究”,初步建成具有中职特色、满足全市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的体系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老年教育课程资源体系,与全市40个区县的社区学院、老年大学、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农村书屋等相关单位合作,配送开发老年教育读本和学习资源,实现全市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共享。
“桑榆尚学”成为重庆老年教育品牌、“1+30+N”的职业教育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走向深入……中职学校成为推动重庆市老年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
“今年还要在职业院校、区县社区学院、区县老年大学培育老年教育研究基地20个。”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更好服务老年教育发展,还将通过培育老年教育研究基地,培养一批老年教育骨干教师,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老年教育论坛等举措,进一步擦亮‘桑榆尚学’重庆老年教育品牌。”
链接>>>
智慧教研“智”在何处?
传统的中职教研以校本教研为主流形式,有零散性、随意性、个别性等局限。近年来,市教科院联合区县教研机构和中职学校,依据重庆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三教改革”视域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智慧教研模式建构与应用的课题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市、片区、区(县)、学校四级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提高了中职教研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前瞻性,能更好地服务和助推我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
智慧教研“智”在何处?据悉,市教科院充分发挥教科研的“领头羊”作用,整合重庆云课堂等网络教学云平台,建立起“研·培·赛·训·改”五位一体教研模式,构建互联互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教研云平台,汇集课堂实录等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8235份。开展新课程标准、“课程思政”、“岗课赛证”融通、技能提升等主题教研28次。同时,基于智适应“课堂革命”共生理念,携手19个市级中心教研组、4个片区教研机构、126所中职学校教研组借助智慧教研平台开展磨课、观课、议课、评课等教研、培训与指导活动243次。
值得一提的是,市教科院还与四川省教科院联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16次。
职教大赛“赛”出水平
近年来,我市中职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奖数稳居中西部第一,金牌数名列全国前十。参加全国文明风采活动成绩喜人,连续9年获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获“卓越贡献奖”和“十年成就奖”。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人数达3万余人次;教师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和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金牌数和奖牌数名列中西部第一;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2项,名列全国前茅。2020年重庆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全国“中华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同样全国领先,市教科院作为协办单位获市委统战部和重庆市中华职教社感谢信。
大赛成绩持续创新高的背后同样离不开市教科院的助力。
据悉,市教科院协助市教委建立和完善市级大赛管理和激励机制,现已形成市级有大赛、区县有选拔、校校有比赛、人人都参加的重庆中职师生大赛制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功能凸显。
数说>>>
●2020年,重庆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主持、主研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23篇,其中C刊2篇,核心期刊8篇。
●组建600余名教师团队研制《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国家标准重庆教学指要》和《重庆市中职30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庆市中职学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创新职业教育教研形式与内容,2020年开展主题教研、专题教研、跨省教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活动100余次,参研教师2.6万人次。
●推进“1+X”证书试点,推动46所中职学校、1.6万名学生参加81个证书试点。
●中职计算机应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2个专业,率先开展“岗课赛证”试点,21人通过比赛获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是全国通过赛证融合获得的第一批证书。
●积极服务老年教育,已指导30所职业院校200余名教师开发135门微课665个数字资源,免费送发各区县社区学院。
王小寒 刘进 图片由市教科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