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敬未来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亮点纷呈
第013版:重庆职教 大有可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匠心敬未来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亮点纷呈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唤起创新育人内在力量 标注产教融合贡献力度
以匠心敬未来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亮点纷呈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为未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更是需以匠心敬未来,唤醒创新育人的内在力量,标注产教融合的贡献力度,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城市发展的未来、产业发展的未来、个人发展的未来为导向,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跑出“加速度”,全面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支撑力和贡献度。建设乡村振兴学院培育“新农人”,面向新职业开设新专业,建立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全面发展,携手企业建“校中厂”“厂中校”……各职业院校无数次的探索实践,换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亮点纷呈。

  这些亮点,也正是工匠精神最真实、最动人的写照。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获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网络安全项目首金

  2020年12月10日至13日,来自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网络安全项目重庆市级基地的选手张波和冯文韬赴广州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代表重庆队勇夺网络安全项目首金。该赛项共有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派遣优秀选手参加,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作为集训基地所培养的两位选手以扎实的网络安全技术技能功底、优秀的职业素养,在3天高强度、高难度的比赛竞争中以绝对优势战胜所有对手,彰显了学校育人实力,也彰显了我市网络安全技术实力。

  对接“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该校升级重构了智能化为代表的12个专业群,开设专业与全市主要产业集群对接率达到97%以上。同时实施“大专业进、小专业出”专业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卓越人才班”“工匠工坊”,培养卓越复合型人才。

  近5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278项(一等奖59项),在高教学会发布的2020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高职高专第1。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五大维度锻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这是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的理念。

  该校深化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培育改革,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从“师德为先、分类培育、分类遴选、分类发展、分类考核”五大维度,打造五大高水平教师团队,同时创新和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水平教师分类管理培育机制,致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支撑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第一资源。

  目前学校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全国第五届黄炎培杰出教师1人、全国最美教师1人,全国职教名师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荣获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名师奖、重庆市技术能手、重庆市劳动模范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80余人。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成立我市首家校地共建的乡村振兴学院

  2020年5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江津区共同成立重庆市首家校地共建的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以“覆盖江津、服务渝西、辐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目标,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培养乡村振兴所需技术技能人才、指导和推广乡村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学院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精准把握乡村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具体需求,已累计开展科技下乡26次,培训乡村管理人才122人,美化乡村、直播带货、宣传推介等服务已覆盖江津区杜市、德感、嘉平等5个镇街,用实际行动践行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振兴乡村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5月,乡村振兴学院启动“青果计划”,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助力江津果农。该计划搭建起水果电商平台,在帮扶大学生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双创”实践的同时,帮助果农拓宽线上销售渠道,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预计未来3年内,该平台将帮扶1000余名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帮助江津区100户果农走出销售困境,实现增收致富。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技能竞赛的赛道成为师生成长跑道

  2020年,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师代表队在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喜获全国一等奖。教师强则学生强;学生强则教育强。

  为助力学生成长、助推学校发展,工商职业学院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人才培养改革。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筛选各级各类竞赛项目,建成涉及94个赛项、“校级-市级-国家级-世界级”的4级9类竞赛项目库,构建起人才培养与技能竞赛的对应关系。

  根据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要求,学校依托校级技能竞赛,开展各专业学生技能抽查,检验了学生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学校还修订《师生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并依托牵头建设的重庆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建立技能竞赛获奖成果学分认证与转换机制,实现“赛课”深度融合。

  在多项举措的作用下,2020年工商职业学院市级以上获奖率环比提高了75.5%。在一些高水平竞赛项目上,也有了新突破:在2020年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国际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在VR全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牵头成立职教集团成“国家级示范”

  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是由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于2012年5月牵头建立的职教集团,现有包含政府机构、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190余家单位,是国家和重庆市首批示范职教集团。

  该集团近年来创新实践了“校院企一体”“引企入校”“办校进院”3种典型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成效在泉州医高专等全国近百所高职中推广应用,并在教育部、全国卫生行指委等会议、论坛上交流。集团推行以理事会为中枢,政、行、校、企四方联动为基础,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社会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六大平台为载体,运行、保障、激励三大机制为保障的“一中枢、四联动、六平台、三机制”的“1463”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近5年集团内企业捐赠设备2400余万元,共建直属附属医院2个,100%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在集团内单位行业实践。三分之二的学生在集团内实习,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集团就业。集团化办学模式获省级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培养了以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为代表的3万余名优秀医药卫生人才。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构建智能建造专业群助力“智慧建造”

  当前我市正倾力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着力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智慧建造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智能建造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也势必要借“智”发力。对此,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着力构建“四合贯通、四维对接”智能建造专业群建设模式。第一个“合”是产教融合,增设建筑施工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增设智能建造成本管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等多个专业方向,以此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第二个“合”是校企合作,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行动逻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第三个“合”是工学结合,实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实施行动导向的专业群课程教学模式。

  此外,学校还将行知合一的“合”作为重点,实现职业行动过程对接认知发展过程,推进应用导向的教学绩效评价。依托智能建造专业群建设,该校不断加强实训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其中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领域的教学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

  重庆市工业学校

  “名师工作室”撬动师资水平全面提升

  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市级一、二、三等奖47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行业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涌现出全国职教名师、全国行业技术能手、市级技能大师、市先进工作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这些数据和荣誉交相辉映出名师风采、名校风范。

  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学校按照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不同阶段和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方向,分别组建4个名师工作室:由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教育教学名师万美春牵头建立职教名师工作室,以项目和课题为载体,加强教师专业建设能力培养;由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刘辉元老师牵头建立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室,系统化培养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引进环境科学博士张雁老师牵头建立博士工作室,提升教师科研和产业服务能力;由重庆市高技能人才龚锋老师牵头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承技术技能,培育师生工匠精神。名师引领、系统培养,从而淬炼一支高素质、结构化的“双师”团队。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

  外塑气质、内提涵养,培养“现代和雅女性”

  秉承“育中华之优秀女儿”的办学宗旨,女职中以培养“现代和雅女性”为目标,构建“和雅”校园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形成女性教育、艺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三大办学特色,帮助学生外塑气质、内提涵养,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文化、职业文化的浸润中,逐步成长为具备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职业女性。

  近年来,学校通过和雅班会、和雅活动、和雅网络这三大载体,带领学生立雅志、学雅文、说雅言、行雅事、养雅趣,让传统美德教育在班级焕发时代的生命力。如学前教育学生郭商怡传承非遗文化,组建面塑工作室参加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中职组第一名,成为“品正行端,才优艺美”的“和雅学生”代表。

  得益于对文化的重视,学校不仅获得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非遗教育特色院校称号,还获全国非遗职业教育推动奖,被评为重庆市中职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典型案例被选送教育部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文化建设100强案例评选。

  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瞄准新职业“蓝海”创新培养电商人才

  北碚职业教育中心从2010年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已建成2635平方米的实训场地,包含网络营销实训室、直播实训室、电商客服实战室等10间实训室;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战运营培训、教学商一体化实战培训等,带领学生完成电商运营、电商直播、微信公众号与抖音短视频推广等任务。

  自2019年以来,学校联合益达(广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暨南大学共同开发了一套基于大数据积分制岗位技能画像的现代商贸专业群育人模式,把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打造北碚职业教育中心产教融合新基地;通过开展电商实战实训,实施技能画像育人模式,实现“校园课堂学习+企业现场实践+社会服务”的双导师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基于岗位标准的实践业务,更加科学地检验学生掌握的技能与知识点,为今后升学和就业打下基础。

  2020年9月,基于大数据积分制岗位技能画像的商贸专业群育人模式典型案例,被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功选入为优秀改革案例。

  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研究与实践”是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所形成的重大教学成果,该成果先后荣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殊荣背后饱含了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纵深探索。

  据了解,该校积极对接企业岗位任务,将“1+X”证书培训和鉴定内容、技能大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重构教材,编写和开发项目式、手册式、活页式教材,开发多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了贴近产业生产实际的课程,还需要有质量、有活力的课堂。对此,该校深化示范课、教研课、合格课建设,落实听课、巡课、评课制度,实施有效课堂认证,开展普及型课堂教学改革,令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质的飞跃。

  教师也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主力军。因此学校聚焦教师发展,健全教师发展标准,教师编制个人发展规划,校企双元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共培双导师队伍,以培育打造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源动力,创出全国知名职教品牌的发展之路。

  南川隆化职业中学

  联手企业共建多个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关键。当前,产教融合已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南川隆化职中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探寻着“升级密码”。

  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学校一头热”“工学两张皮”等问题,学校大胆革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探索出“所有权归学校、使用权归企业、收益权校企共享”的“走出去—引进来—运转开”的校企共建混合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机制。 得益于机制的完善,该校与京东集团、重庆·柏曼酒店管理公司、重庆康侨服饰、重庆远恒汽修等企业积极合作,共建隆职·京东电商、隆职·酒店、隆职·康侨服饰、隆职·远陆汽车综合服务中心、隆职·幼儿园等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产生良好的育人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还与博西家电集团、格力电器集团、博赛集团、同维电子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就业基地75个。通过与企业合作,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和产业人才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璧山职业教育中心

  强化实训让工匠精神融于心、化于行

  在璧山职业教育中心钳工实训基地中,数控专业的学生正在认真地进行钳工实训。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与机械加工相比,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但是可以完成机械加工不便加工或难以完成的工作。

  学生在钳工实训基地认真打磨制造、探寻实践真理,把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融入心、化于行。

  为夯实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先后加入华夏职业教育集团、重庆市工商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职教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共建。近年来,学校校企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合作企业给毕业生和顶岗实习生提供了更多的岗位供学生选择,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有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学校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以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融合创新,这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提升育人质量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王小寒 刘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