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树立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近年来,重庆市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扩容提质为主线、以政策创新为牵引、以深化改革为驱动,深入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制度建设试验区建设,全面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支撑力和贡献度,基本形成普职规模大体相当、中高职有机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需求链对接的发展格局。
重庆职业教育如何打好特色牌、打出优势牌?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提高产业效益、助力城市发展的背后又凝聚了哪些动能?
从“四力融合”路径中或许能管窥重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之道、发展之质。
加强顶层设计凝聚推动力
既高看又厚爱,擘画职教发展新图景
4月19日我市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会议强调,职业教育是我市教育领域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
为什么说职业教育是一大特色和优势?
回溯过往发现,我市职业教育获得的“国字号”殊荣不少。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30所,建成国家级示范高职学校3所、国家级骨干高职学校3所、国家级优质高职学校5所;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总成绩和金牌总数连续12年保持全国前列;2018年参加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排名全国第一;2018年中职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8个;被教育部确定为德国企业和院校在中国举办职业教育试点地区之一(全国仅重庆和浙江两地)……
还有很多行动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例如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中高职、公民办的生均经费拨款制度,高职生均经费拨款超出国家标准水平;再如在全国率先按照专业大类实施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又如“园校互动”办学模式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
职业教育热土上的开花结果,凝聚着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合力。
既对职业教育高看,也对职业教育厚爱,一直都是我市的“鲜明态度”。
亲自把关、亲自部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市领导多次进学校深入调研、谋划部署,高位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重大问题,市人大常态化开展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市政协多方努力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全力抓好协同配合,形成“党委主导、政府主抓、人大监督、政协建言、企业参与、社会关心”的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在政策支撑方面,我市研究出台《重庆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市级有关部门还在校企合作、税费优惠、资金管理等方面出台专项政策。同时还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十四五”发展重要内容。
“一揽子”政策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经费投入方面,我市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逐年增长经费保障机制,全市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连续八年保持5%的增速。
政策多、投入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擘画出新图景、迸发出新动能。
促进扩容提质激发生命力
有体量有质量,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
目前我市有本科职业技术大学1所、高职学校42所、中职学校170所,在校生达到87万人。2020年,我市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2.4%,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6%,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十三五”以来,我市职业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超过110万人,职业院校年均培训人数达245万人次。
这组数据反映了两点:一是规模大有体量;二是就业好有质量。
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怎样才能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市从体量和质量两方面着手发力。
壮大职业教育体量有“气势”。
我市一方面紧密对接“一区两群”规划,构建“1+2+4+N”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打造主城都市区职业教育核心区,同步提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万州区、永川区建设“两个职教基地”,在黔江区、涪陵区、江津区、合川区建设“四个职教区域中心”,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覆盖面。另一方面,严格落实职普大体相当原则和高职学校扩招要求,每年均超额完成各项招生任务。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有“智慧”。
以“三教”改革为例,我市积极引导各校以教师为根本、教材为基础、教法为途径,全力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核心问题。针对教师、教材、教法“出实招”,比如为培养“双师型”教师,计划5年时间选派1000名职业院校优秀教师赴企业担任技师或工程师,选派1000名企业优秀技师或工程师赴职业院校担任专业教师,让教师站得稳讲台、下得了车间。
为更好地引导学校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我市印发关于教学管理的相关文件,对教学组织、教学建设、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并编写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30个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我市职业院校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及时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学时,强化实践教学,严格毕业要求,促进书证融通,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下好人才培养的先手棋,我市以等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城校互动、资源共享”“园校互动、校企融合”“产教互动、集团发展”“城乡互动、联合办学”的办学模式,深入实施“3+4”“五年制”“3+2”分段培养人才试点,构建起人才培养“立交桥”。
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支撑力
职教强产业优,产教融合靶向更精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赋予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职教基地的功能定位。瞄准目标、以教兴城,永川围绕产业办专业,3年内新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与川渝两地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51个。不断缝合产教“两张皮”,3年来对接企业68家、开设65个专业订单班等,牵头成立全国首个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联盟,校企共建实训基地303个……开创被教育部称为“中国职教第四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成果。
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勇立潮头,职业教育为永川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如今永川已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生态城、百亿级智能家居产业园、特色轻工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等“一城七园”产业集群。
把职业教育放到离产业发展更近的地方,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市各职业院校共同认识。
“我是‘接单王’,每单都争取做到以最快的速度最高效率解决会员问题。”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骄傲地说,“在阿里巴巴新零售人才孵化基地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要成为电商人才必备的。”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阿里巴巴共建新零售人才孵化基地,以“生产性实训”为主要形式,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成了学生与员工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教学与生产一体的“双主体、双导师、双情境”教学组织模式,同时探索“招生即招工,双元化培养,精准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新商科范式”。
企业需要什么人,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人。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西门子、DMG、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开展专业共建,共同成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与腾讯云共建大数据学院,与华为科技共建ICT学院,共同打造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27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9项,并与川大智胜、大连东软、上海曼恒等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外一体的产教融合生产实践基地……深化产教融合靶向变得更加精准。
将专业设置紧扣产业需要,我市实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近3年新增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现代服务业等582个专业点,全市职业院校专业对接支柱产业率达到86%以上。
将人才培养紧扣企业需求,我市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实行订单培养、协同育人、合作就业,200余所职业院校与7000多家企业密切合作,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20个,校企共建市级公共实训基地10个、“双基地”120个,共建职教园区16个和示范性职教集团33个,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融合。
基于产业链来谋划发展职业教育,重庆让职业教育内生于经济社会,将有助于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
服务国家战略提升贡献力
助振兴扩合作,发展大局中找位发力
万州区毛叶木姜子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自建成以来,已形成规模化栽培的香辛料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但近年来各地毛叶木姜子产业基地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不知名的虫害。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曹剑团队开展了为期3年跟踪调查和研究,发现导致毛叶木姜子减产和死亡的原因主要为吉氏亦透翅蛾引起,目前已进入防治试验阶段,初步估计可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00万元/年,并辐射带动所在区域发展三峡稻渔综合种养产业1万亩。
不仅如此,该校还带动巫溪县万春村发展生猪产业,开展养猪“思想活、讲科学、养得活、卖得脱”的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传授腊肉加工技术并创建“扶贫车间”生产“生态腊肉”,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笑容多起来。
助力乡村振兴,重庆职业教育志在当好“排头兵”。
近年来,我市与贵州、云南开展职业教育“渝黔合作”和“渝云合作”,选派优秀职业教育教师和管理干部对口支援西藏昌都脱贫攻坚。建立城市优质职业学校与贫困区县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带动边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加大渝东北、渝东南等农村贫困地区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每年投入近16亿元财政资金资助职业学校学生,惠及学生超过60万人。
我市职业教育还积极响应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发展大局中找准位置发力。
通过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打造品牌,推进“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商共建共享,与教育部签订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全国首个“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发展人文交流研究院,举办中柬(重庆—金边)职业教育及人文交流会议,牵头组建“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中非(重庆)、中泰、中澳等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起7个海外鲁班工坊。
伴随着我市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铿锵步履,我市职业教育也深度融入这一重大战略,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据悉,我市积极推进职教资源共建共享,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协议,已成立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电大教育联盟,推动毗邻地区政府和学校联合成立职教联盟9个,并协同建设职业教育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渝西川南产教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力服务川渝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提升。
王小寒 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