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强调,要深刻认识把握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要求,找准方向路径,明确主攻领域,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根据成渝地区具体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抓紧做实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度。加快引进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国家技术创新基地构成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一是争取国家大科学设施建设布局。依托在渝优秀科研机构和“双一流”大学集聚优势,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大科学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建设任务,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二是做多做优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研究论证国家实验室的领域布局,依托中科院重庆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最具核心优势的国家创新单元,统筹协调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关系。围绕重大原始创新和重庆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创建智能感知与认知计算、长江上游健康与绿色农业、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技术创新基地。优先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产业技术创新主攻方向,围绕智能汽车、集成电路、先进感知、轻金属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转建、创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加强重点领域战略布局,增加创新要素活跃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链各环节融通融合、协调互动,构建支撑引领现代产业的技术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四链融合”,释放创新要素活跃度。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进行战略布局。要面向“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需求,加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物联网等支撑性、引领性研发布局;突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加快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进程,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增强先进制造核心技术供给,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技术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形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高端装备发展模式;强化新材料核心技术支撑,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稀土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提高创新成果贡献度。紧紧围绕重庆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未知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面向全球整合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在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实现突破。一是积极实施面向全球的“重大技术项目攻关计划”,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和科学家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立足重庆基础优势,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战略必争领域和前沿方向,进行前瞻性布局,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二是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把科技成果充分运用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扩大创新合作开放度。进一步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重庆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一是积极开展与国际上一流创新研究机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等开展深入的开放合作,鼓励支持重庆优秀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顶尖科研计划和项目。二是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先导作用。围绕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需求,深入实施科技伙伴计划,创新科技援外方式,打造创新共同体、共建科技合作平台、开展联合科技研发、推动国际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三是大力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聚焦相关参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鼓励重庆创新主体积极承担、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推动双(多)边共建联合实验室。
构建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彰显创新引领辐射度。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突破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制约瓶颈,构建起跨区域、跨制度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坚持“一区两群”区域布局,按照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优化区域高新区布局,在“两群”区域建设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区,带动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城镇群和创新产业跨区域发展。二是支持在渝国家高新区发挥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作用,更好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一区两群”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鼓励在渝国家高新区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国家高新区对口合作和交流,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支持国家高新区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提升周边区域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
(作者系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