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建起来的,家蚕基因研究成果不仅贡献于蚕业进步,也对认识人类健康具有积极价值。5月6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实验室向仲怀院士、主任代方银。
重庆日报:实验室为何会依托西南大学来建设?
向仲怀:西南大学的蚕学研究历史悠久,家蚕遗传学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从我国家蚕遗传学的奠基人蒋同庆先生开始,几代科研人员付出巨大心血,积淀深厚。我们建立博士点、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打基础,进入本世纪以来,我们在家蚕基因组学领域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率先取得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使家蚕成为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参照。
重庆日报:实验室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
向仲怀:2003年,我们牵头绘制完成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实现了蚕业科学技术研究的破局。做家蚕基因组测序有三个目的,一是支撑产业振兴,二是鳞翅目害虫防治,三是生产有用蛋白。但后来发现,都很难实现。
尽管未尽人意,但通过做家蚕基因组测序,我们把学科和队伍建立起来了。仅做蚕研究还不足以支撑产业突破的路子,回过头又做桑研究。通过做桑树基因组测序,最终找到蚕桑产业发展的新途径,确立了“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根本方针,实现学科重建和产业重构,形成适应21世纪发展的崭新学科和产业。
重庆日报:未来实验室将如何发展?
代方银: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的加快推进,我们将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和优势研究力量,拟以桑蚕、蜜蜂等特种经济动物为先锋物种,瞄准生物种业、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生态建设、粮食安全、区域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种质保护与创新、高效安全养殖、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对特种经济动物展开研究,为引领和支撑我国特种养殖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