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瓦斯,公众往往会把它与煤矿事故联系在一起。但是,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我国能源供给安全的兜底性保障。如何进一步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克全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
重庆日报:实验室为何落户重庆?
王克全:建国初期,煤炭占据我国能源供应绝对主导地位。由于当时煤炭开采技术落后,历史上曾发生数起百人以上的伤亡事故。1964年,原煤炭工业部从部属煤炭科学研究院驻抚顺、唐山、上海及在京各研究所抽调部分科研人员组成工作组,在重庆中梁山煤矿、永荣矿务局开展“瓦斯歼灭战”。在此基础上,于1965年建起煤炭科学研究院重庆研究所。
重庆日报: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您觉得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王克全:关键在于激发创新动能,我们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基于科研成果、在研项目、科技奖励、产业贡献、论文专著、行业影响、人才培养7类指标量化积分,分7级选聘首席专家、首席科学家,并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每年按积分变化进行动态考核、动态调整。
除积极争取国家、地方的纵向科研项目外,我们逐年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2020年实验室自主研发预算近4000万元。我们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2020年斥资200余万元对成果转化效益显著的6个创新团队进行了奖励。
重庆日报:科技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验室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王克全: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体制,服务企业安全生产,相关技术、装备辐射到全国95%的国有煤矿和部分地方煤矿。可以说,我们为我国瓦斯灾害防治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组数据可以说明:2005年,全国煤矿发生瓦斯事故414起、死亡2171人,其中百人以上特别重大瓦斯事故3起、死亡471人。2020年,全国首次实现全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煤矿瓦斯事故,全国24个产煤省(区、市)有18个实现瓦斯“零事故”,全国煤矿瓦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2005年分别下降98.3%、98.6%。
重庆日报:实验室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发展?
王克全:面对煤矿开采的复杂灾害防控问题,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尽快建成“人—机—环”为一体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防控、智能分析与决策的煤矿安全智能化保障体系。为此,我们组建了互联网+创新团队,成立了智能化创新中心等专门机构,与灾害防治研究工艺技术专家团队紧密合作,着重进行智慧矿山、机器人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创新性、突破性研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重点解决煤炭行业及相关安全领域“卡脖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