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1日,璧山区正兴镇大面坡村,村民们正在捕捞山坪塘里的清水鱼。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4月1日,璧山区正兴镇大面坡村村民吴传碧家门口的山坪塘好不热闹,村上正在组织捕捞清水鱼,村民们围着山坪塘有说有笑,等着买鱼回家尝尝鲜。
清水养鱼,是璧山区近年来结合长江十年禁渔和农村水生态治理发展的生态产业。实施清水养鱼短短一年时间,不但大面坡村集体实现了养鱼收入12万元,辖区山坪塘、水库也达到地表III类水质。
大面坡村由原青峰、观音和大面坡三村合并而成,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1341户3893人,以蔬菜、草皮、蜜柚、花卉苗木为主要产业。
由于海拔相对较高,大面坡村范围内,有86口山坪塘和2座小二型水库,水域面积约320亩,大都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面坡村党总支书记薛乐勇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过去,这些山坪塘、水库都承包给私人养鱼。为了最大程度追求经济利益,养鱼业主都采取了高密度养殖的方式,一亩水面至少要产出2000斤成鱼。如此高密度养鱼必然采用增氧机为水面增氧,同时投放饲料、化肥等。这样,不仅造成山坪塘水质严重富营养化,村民在干旱时节也经常为争取灌溉用水跟养鱼业主发生争执。
“用来养鱼的山坪塘,水质很差,经常漂着一层水华。”璧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水产科科长罗强介绍。
为了改善山坪塘、水库水质,近年来,璧山区收回山坪塘、水库承包权,取缔了高密度养鱼。在有条件的区域,试行村集体按技术标准投放清水鱼苗,以达到既改善水质,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的目的。大面坡村便是璧山区首批“清水养鱼”试点村。
2019年7月,璧山区水产技术人员根据大面坡村每口山坪塘的水质、水域面积等实际情况,确定了投放鱼种及数量,每亩水面投放鱼苗数量约100尾左右,以可净化水中浮游生物为主的花白鲢为主,再间以少量鲫鱼、草鱼等杂食性鱼类,以此构成完整的水生生物链。
“不投喂任何饲料,全靠人放天养。”薛乐勇说,为了保证清水养鱼的效果,大面坡村还召开村民大会,将“我村所有集体水库、山坪塘全部实行清水养鱼,不得投放任何肥料、饲料、草料等污染水体的物品”等条款写进了村规民约。
清水养鱼,鱼儿长得慢,需要一两年才能上市,但养出的鱼儿肉质鲜美,特别受欢迎。薛乐勇介绍,第一次组织捕捞时,周边镇街的村民都闻讯都赶来了,鱼还没来得及外销,现场就被买光了。据了解,从发展清水养鱼至今,大面坡村靠卖鱼已收入约12万元,村集体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过去经常发生的养鱼业主与村民争灌溉用水的矛盾也没有了。
同时,大面坡村的山坪塘、水库水质逐渐好转,放养了清水鱼的山坪塘、水库目前都已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当地开始考虑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镇里已引进了一家企业,在我们村的绿花水库建民宿搞乡村旅游,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薛乐勇说。
为了打响璧山清水鱼这一绿色品牌,从去年起,璧山区国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对全区所有水库(山坪塘)清水鱼进行整体运营,今后还将建立全程品质可溯源系统、异地仿真生态分转养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