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水石柳乡金银花丰收 |
 |
乌江画廊 |
 |
彭水鹿角镇横路村村民正在采收羊肚菌 |
 |
蚩尤九黎城 |
3月29日,德勤中国与彭水县政府启动为期3年的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合作,将在彭水打造乡村人才振兴基地,支持万名乡村人才发展,助力彭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去年,27772户贫困户、11268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个贫困村销号……一个个亮眼的数字,标志着彭水历史性地摘掉“贫困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市统计局网站上,彭水更是交出漂亮的成绩单: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45.1亿元、增长4.2%,从渝东南最后一位跃升到第三位,增速居渝东南首位。
高质量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特色宜居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文明示范县——“世界苗乡·养心彭水”正蓄力待发。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彭水正在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踏步迈入乡村振兴新征程。
生态经济 引领消费帮扶
“哇,这是彭水版的洪崖洞吗?”3月20日,在彭水举办的文化旅游专场推介会上,观众们被蚩尤九黎城的夜景深深吸引。
晶丝苕粉、太极水、羊肚菌、珍珠鸡、子高蜂蜜、苗妹香香大米……百余款绿色生态帮扶产品及特色文创旅游产品,多姿多彩的苗族风情,让大批媒体和旅行社驻足。
为期五天的彭水消费帮扶周,采取“线上做好营销、线下打通渠道、线上线下消费相融合”的方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推介文旅项目,带动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彭水将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紧密挂钩,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子,旅游业成为彭水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旅游消费扶贫带动3.2万人就业,7500多户贫困户增收。仅阿依河景区就与周边36家农家乐签订了合作协议,让千余名从事餐饮住宿业务的村民稳定增收。
彭水还以节赛为载体,将苗族文化、体育运动与发展乡村旅游充分融合,每年策划了以“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为主题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大力培育一批生态旅游特色村,建成一批旅游小镇。深入推进原生态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整合城乡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积极开发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
“十三五”时期,彭水旅游经济持续增长。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全年接待游客数量仍达281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6亿元。
人才培养 助力创业致富
1月14日,在保家镇东流村“90后”胡国文的生猪养殖场中,每个单间里都躺着一头肥猪,胡国文正向两位乡亲讲述养猪心得:“把每头猪隔开喂养,不但能让它们减少争斗,还能安装自动化饲养设备,以后一个人就能养上千头猪。”
2019年,从部队退伍后在外经商的胡国文回到家乡养殖走地鸡,因销售困难,信心遭到了极大打击。
2020年,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选派刘进杰来到东流村任“第一书记”,带着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四处物色本土人才。胡国文就是他们心仪的人选之一——当过兵,年轻好学肯吃苦。
考察当地实际情况后,刘进杰建议胡国文喂养生猪:“现在生猪市场行情好,利润高。”
原本想放弃的胡国文心动了。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他购买了几十只小猪仔,参加了四五次县上、镇里组织的农业技能培训,开始了养猪之路。
不到一年,胡家出栏100多头生猪、盖起了现代化养猪场,带动3位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今年我要继续扩建养猪场,还要带动更多村里人走上现代化养猪的路子。”胡国文说。
同时,村“两委”引进新希望集团现代养猪场项目,为村内生猪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带动当地生猪销售。
胡国文的改变,只是彭水数千名本地农业人才成长的缩影。去年,彭水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培训班22期,培训各类人才5176人次,职业技能培训7658人;农村劳务经济人培训2次301人,全部取得劳务经济人职业资格证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55次3578人,通过鉴定颁发证书3489人;创建青年就业见习基地20家。
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3月9日,在鹿角镇横路村羊肚菌种植大棚里,一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今年第一茬羊肚菌。“一天60元工钱,一年有四五千元收入,补贴家用没问题。”65岁的村民罗红仙说。
横路村是鹿角镇最偏远的村之一,以前靠山吃山。2014年,村里决定发展油茶和羊肚菌。村党支部书记冉从奎介绍,目前,全村种植油茶2000多亩,带动农户126户;种植羊肚菌50亩,解决10余户村民就地务工。
几年下来,空壳村变成了实业村。
下一步,村里将发展林下种植羊肚菌,扩大油茶、羊肚菌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彭水把中药材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来抓,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全县39个乡镇街道均有中药材种植,部分乡镇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截至今年1月,人工栽培中药材面积6.16万亩,预计产值1.5亿元以上。
中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与彭水大力打造的康养产业文化一脉相承。彭水正在推进做优以旅游业为纽带、以大健康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启动乡村产业321工程 彭水打好六张牌
日前,彭水印发了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今年将启动实施“十四五”乡村产业“321”工程(“3”即发展3个30万级特色产业;“2”即发展2个100万级保供产业;“1”即发展1个1000万级畜禽产业),实现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65亿元以上,全年农业增加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以上,并出台了6个方面扶持政策:
一是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对红薯、烤烟、中药材产业的种苗研发、绿色种植、产地初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订单收购、产品销售等环节,对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的规范化养殖、疫病防控、环保治污配套、屠宰加工等环节,经申报核准,按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项目扶持。
二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主要产业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带区域内的产业路、灌溉设施、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支持农户广泛受益的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建设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三是支持经营主体带动。支持诚实守信、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支持涉农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开展产学研试点示范建设及技术推广等。
四是支持本地品牌建设。对品牌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对新评为国家级、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主体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10万元、5万元;对通过监测合格的国家级、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主体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等。
五是支持改革创新发展。建立村级集体发展资金,充分用好用活财政注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规范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利用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租赁经营、项目拉动等方式,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六是强化金融支持服务。引导发展乡村产业的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承贷金融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加强与银行、农业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金融部门合作,切实抓好乡村产业项目策划,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项目,争取金融部门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建立完善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制度。
链接》》
如何为乡村引才 彭水今年这样干
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完善引才聚才政策。放活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引才聚才相关政策,以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引才育才聚才用才,为加强人才向基层流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增强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通过多种形式引才聚才,拓宽引才领域,不断引进“服务型”“紧缺型”“专业型”人才。继续壮大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今年预计开展基层卫生领域紧缺人才招聘20名,卫生领域公开招聘130名,教育领域公开招聘300名,高层次人才引进30名,乡镇、部门人员公开招聘30名,招募“三支一扶”人员36人。
加强人才交流与培训,进一步提升人才素质。首先,进一步实施中组部和市委组织部重点人才项目,加强区域间人才学习交流。其次,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今年计划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4000人次,其中企业职工培训1000人次,高级工400人次,技能人才评价2600人次。新增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各1家。加强对劳务经济人培育工作。
积极搭建平台,引导鼓励人才到基层服务锻炼。积极落实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引导和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线流动,招录、筛选一批教育、卫生、旅游、经济和农牧等专业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加强驻村“第一书记”跟踪管理,切实发挥党政人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张亚飞 刘茂娇 赵勇 图片除署名外由彭水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