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 紧抓“三个关键”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T18版:脱贫攻坚 巫山答卷
上一版 下一版 
巫山 紧抓“三个关键”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沃野田畴谱新篇 砥砺前行再出发
巫山 紧抓“三个关键”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曲尺乡柑园新村 摄/余启平

    巫山脆李助农增收

    毛相林在村史馆介绍下庄脱贫巨变 摄/刘朝明

    驻村干部深入联系服务群众 摄/刘朝明

  4月的大塘村美得让人心醉,从美丽的田园风光到幽静舒适的农家小院,再到花果飘香的林间小道,总让人觉得似乎走进了一个乡村式旅游公园。谁能想到,这美丽如画的山村曾是巫山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美丽蜕变看得见。如今在巫山,和大塘村一样发生天翻地覆改变的村落还有不少。自脱贫攻坚启动以来,作为重庆14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秦巴山区扶贫开发主战场的巫山,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120个贫困村2.46万户8.9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如何才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要清楚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要实现有效衔接,就要全方位建好长效机制、多领域创新工作方法,从产业、价值、组织等关键环节多方面齐发力,点燃乡村发展的新引擎。”巫山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加码 乡村富裕有长效

  “通过发展脆李产业,我们一家不但脱了贫,现在更走上了致富的大路。”看着新发展的260余亩脆李林长势喜人,巫山双龙镇花竹村脱贫户聂章华笑开了颜。事实上,在此之前聂章华一家就已发展了400余亩脆李,平均每亩年产3000斤,每年就可以给他带来10余万元的纯收入。如今通过产业发展,聂章华一家已然成为村里种植脆李示范大户,儿子聂海作为村里培养的技术骨干,更成为远近闻名的“田坎专家”。

  从贫困户到产业大户,从脱贫到致富,村里像聂章华一家同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小康的还有不少。如今在花竹村种植脆李正成为该村村民增收的“绿色金矿”,全村已发展1580亩脆李,共带动全村63户脱贫户增收。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基础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人口长效机制的‘牛鼻子’,为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奠定经济基础。”据巫山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这样的认知,一年来巫山坚持市场导向,持之以恒发展壮大“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接二连三”步伐,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既做强产业,也推出产品,更创造产值。

  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方面,巫山县通过发展脆李、柑橘、中药材、核桃、烤烟等特色效益产业,实现了全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骨干产业、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产业,有劳动能力、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的贫困户扶贫产业覆盖率100%,经济作物种植比达70%,推动农业效益大幅提高,农业产值达到传统农业的5倍以上。

  在巩固提升旅游产业方面,巫山县深入挖掘农旅资源,规划乡村休闲旅游线路10条,建成休闲山庄25家、星级农家乐45家、森林人家28家,成功打造“三峡院子”“云中花谷”“野人谷”等休闲纳凉景点,有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接待能力、辐射能力正得到持续增强。

  在持续壮大集体产业方面,去年一年来,巫山县深化农村“三权分置”“三社融合”“三变改革”等综合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集体经济“空壳村”得以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多方位增加。

  加强价值引领 文明更新 乡村振兴有动力

  “要想生活好,家家户户都要努力。”在巫山县抱龙镇洛阳村2社,64岁的村民向良成每天一大早收拾好屋里,就会开始对院子进行清洁卫生扫除。过去住在高山上,环境很差不在意,现在搬下山全是水泥路面,条件好了他常把卫生放心头:“平时打扫一下周围的清洁看着舒服不说,还可以活动一下筋骨。”

  村民心态的变化,来源于乡风文明的走深走实。同样带动变化的还有洛阳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走进这里,家家户户屋前房后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幅幅宣传美好生活的对联张贴在门框上,处处呈现出乡村和谐的氛围。

  “文化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具有引领作用。要通过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从‘被动扶’向‘主动兴’转变。”做好智志双扶与乡风文明的有效衔接,巫山思路明晰——一年来,围绕文明润村,该县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农耕文明,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农村各种阵地平台,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据巫山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通过不断搭好平台、抓好实践活动、树好榜样、做好志愿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已构建起整洁美观的新家园、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安全稳定的新秩序。其中,在平台建设上,巫山通过盘活整合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儿童之家等,已建成文明实践所26个、实践站339个,深入开展“家风润万家”实践活动500余场次,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对面”教育疏导工作5万余人次,利用梦想课堂、院坝学堂、乡贤讲堂等开展培训活动2000余场次。同时,利用“愚公讲堂”“下庄人事迹陈列馆”,积极配合市级部门筹办“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广大干部群众当中大力宣传弘扬“下庄精神”,将“敢向绝壁要天路”的勇气深深烙在每一个不甘落后的群众身上,把“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的决心与毅力印在每一位干部心中,让“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守初心、自强不息”的“下庄精神”传承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当中。

  在榜样树立上,巫山已选树全国文明村镇4个、市级文明村镇23个、市级文明家庭2户、市级道德模范8人、重庆好人62人,评选好婆媳、好夫妻、好妯娌、好邻居等3000余人次。深入开展“好人在身边微访谈”“脱贫攻坚微访谈”“脱贫攻坚榜样面对面”活动500余场次,组织身边的脱贫典型、致富带头人、帮扶干部等先进典型巡回宣讲260余场次……

  与此同时,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得到持续推动。截至目前,累计注册志愿者达到4万余人,“讲、评、帮、治、庆、比”等文明实践活动精彩纷呈,“志愿红”成为最为亮丽、最为温暖的颜色。

  夯实组织基础 队伍不散 乡村发展有保障

  “第一次到村里开党员会,就感到压力很大。”杨玉超是巫山县双龙镇洞桥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据他介绍,洞桥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3名,其中55岁以上党员21名。过去常常因为山路陡峭,大家居住得又比较分散,党支部成员们集中在一起很不容易,更别说凝聚力和战斗力了。

  面对这种情况,他积极引入“智慧党建”系统,实现市、县、镇、村、户五级联动,电视、电脑、手机多屏互动、实时共享,实现了党员“分散学”“流动学”。通过这种跨时空的方式参与各种工作和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教育,村支两委班子和党员面貌焕然一新。

  支部强,则根基固。借此,洞桥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从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着手,经过数年发展,曾经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4人)目前已实现全部脱贫,全村793户(2415人)的生活持续改善。

  “给钱给物,不如建强好支部。”巫山通过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和保障,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走的工作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为此,一年来该县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切入点,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已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的新路子。

  通过建立完善“三级体系”,该县不断夯实农村党组织功能。截至目前,全县301个村、23个场镇社区设立党总支2个、党支部322个,设立村(居民)党小组1932个。同时,坚持组织围绕产业建、建好组织促产业,建立外出务工(劳务产业)流动党支部20个,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52个,并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推行群团组织负责人进入村支两委,加强了党组织对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的统一领导。

  同时,把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着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三农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县纳入本土人才信息库1742名,回引305名本土人才到村挂职,储备684名村级后备力量,确保每村至少有1名本土人才挂职和2名村级后备力量。

  张亚飞 王琳琳 龙搏 图片除署名外由巫山县扶贫办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