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灌油菜花 |
 |
官坪村以“最香坪”为商标的系列产品,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突破20万元 |
 |
黄金镇桃花村“青脆李” |
 |
黄金花果山 |
 |
傅坝村村民、驻村干部管理柑橘果园 |
整洁宽敞的沥青路、鲜花盛开的农家小院、春耕播种后新绿初萌的油葵地……4月7日,杏花雨后的新立镇官坪村,一片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
72个贫困村整村脱贫,6.8万人越线脱贫,全面脱贫“摘帽”……六年脱贫攻坚,忠县交出亮眼成绩单:投入市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89亿元,本级财政扶贫资金1.85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7.83亿元,5年实施扶贫项目2308个。去年初接受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估获评“优秀”。
如今,正在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忠县,一幅“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特色产业助力 桃李开出致富花
忠县黄金镇桃花村,一个美丽的山村。以前,这里的无限风光都寂静无声——出行、饮水、看病等种种困难,导致当地田地荒芜,致富无路。
新建100立方米水厂、建标准村级卫生室、改扩建便民服务中心……实施精准脱贫后,对贫困户的结对帮扶,让这个深山小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修建的45公里云雾缭绕的“脱贫路”,则将当地的优质桃李梨子送到城里,让城里人可驾车“云游”山村。
2016年,村民周汉华返乡种起果桃。目前,他家蜜桃种植规模达30亩,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没想到啊,栽树种桃年收入是过去打工的几倍!”
蜜桃种植业顺利发展的背后,是村里特色产业发展作出的帮扶支持。
在原有1200亩梨子的基础上,桃花村引进了9家农业企业和4个专业大户,现有核桃500亩、桃子300亩、晚熟青脆(红脆)李1600亩。全年出栏肥猪800余头,禽类1627只。劳务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074元。
如今,村里花果飘香,山地特色产业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个“春赏花、夏乘凉、秋品果、冬观雪”的缤纷大岭休闲旅游胜地,正带动着村里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解决了百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上万。
截至去年,忠县72个曾经的贫困村各建成1个—2个山地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产业基地达97887亩,认定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3个,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46个,其中72个贫困村实现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覆盖。全县已全部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打造自有品牌 消费扶贫开新局
“村里小作坊生产的东西,怕是经不起检测哟?”去年,官坪村首批葵花籽油样品送到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工作人员好心提醒。结果,优质的质量让检测不但一次性过关,未上架前就以每斤40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
但这事给驻村“第一书记”吴文琼提了醒。如何打造自有品牌,延长油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去年疫情期间,一场席地而坐的“田坝会”在村委办公楼对面的文化广场上展开。
这场头脑风暴的结果是“最香坪”自有品牌的诞生。目前,村里连片种植以忠州蜜李、胭脂脆桃为主导,已发展优质忠州蜜李330亩、春见等杂柑300亩、油葵500亩、优质大棚种植基地30亩,建成智能温室大棚9亩,成立忠县龙强农业股份合作社;打造“桃李梦园”300亩,年产值逾100万元。
未来,官坪村正在谋划一盘大棋。
“6月底,你就能在这儿看到重庆唯一的‘七彩向日葵花海’。”吴文琼介绍,村里种植油葵、观赏葵、食用葵3大类10个品种,共7种颜色,将形成生态种植、物理压榨、品牌销售、观光旅游一体化产业链。镇上以官坪村为中心的首届“向阳花开”乡村旅游节策划已提上日程,与邮储银行依托七彩向日葵花海打造的特色邮政之旅达成4个方面合作意向。金黄、大红、胭脂、棕带柠檬边……斑斓梦幻的花海,将刷新人们对向日葵的认知。
作为忠县最早试点“三变”改革的村,官坪村也是去年该县唯一的“重庆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村”。它的新貌只是忠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忠县“三端三力”构建消费扶贫新格局。为激活消费动力,打好“活动牌”,赢得“好口碑”,还举办了“忠橙”开园采摘、出口启动仪式等活动,着力营销“乡土忠州”“忠橙”等区域公用品牌,忠橙品牌价值高达11.37亿元。
美丽乡村建设 农旅结合引客来
上月,千余名游客来到马灌镇倒灌社区灌湖广场,共同演绎千人广场舞,为灌湖水乡菜花节助兴。
这样的菜花节,灌湖水乡景区已经举办了4届,累计吸引游客逾百万人次。
这里有3500米的景区环湖彩色休闲步道,修缮了充满时代印记的70老街和70公社,建成了彩虹步道、游船观光、环湖骑行、野趣亲子乐园、热气球狂欢、浪漫水车等多个特色游览区域。
这个占地2000亩的水乡景区,以前却是另一副景象:曾有贫困户55户166人,不少人住在土墙房里,捆绑在贫困线上。
2018年,倒灌社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市级示范集中安置点住房56套,安置搬迁户56户199人,其中建卡贫困户21户78人。依托“香村甜园·多彩马灌”乡村旅游发展,利用产业资金入股灌湖旅游公司实现资产收益稳定增收;通过雨露送培、自主培训等方式,增强贫困户就业能力……
旅游火,百业兴。马灌镇的古法红糖、豆腐乳、土蜂蜜、无花果干、渣海椒、竹笋干等土特产品“搭车”扶贫品牌大礼包“灌乡源”,通过马灌镇电子商务中心销售。为中建三局三公司华东分公司定制价值40余万元的扶贫大礼包,由灌湖旅游公司统一采购整合、装箱发货。“灌乡源”系列产品从倒灌社区装车,通过电商渠道发往全国各地。
倒灌社区闯出一套农旅融合新路,成功跻身“第一批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行列,并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灌湖水乡被拟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如今,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忠县,正加快推进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为示范引领的“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全面开园,“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建设有序推进,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23个。
配稿》》
脱贫攻坚的“忠县做法”
在6年的脱贫攻坚战斗实践中,忠县摸索创新出一套有忠县特色的典型做法,被媒体广为宣传。
全县创新建立了“3+1”长效扶贫机制,即针对贫困群众因病因学因灾三大首要致贫返贫原因,建立实施普惠加个性化医疗救助、全学段教育扶贫保障、“政府+保险”灾害救助防范保障等三大救助机制;为破解持续增收难题,建立“普惠金融诚信贷”推动造血式扶贫机制。
加大差异化帮扶,助推深度贫困户搬迁致富。2014年初忠县在全市率先出台深度贫困户搬迁差异化扶持政策,至2015年底303户710人深度贫困搬迁户全部实现搬迁。
探索创新财政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实现贫困户村集体和经营主体“一举多赢”。从2016年起,全县使用一定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整合特色效益农业资金,实施财政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项目,实现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村集体、贫困户“一举多赢”。
优选柑橘、花椒、笋竹等产业,健全履约保证金、财务规范管理、项目监督管理、负面清单4项制度。2016年至2020年,五年全县财政投入1.1亿元,实施股权化改革项目159个,3.6万人次贫困人口受益。
在全市率先建立新增因病致贫贫困人口追溯救助机制。贫困人口累计享受补助资金223余万元,个人最高救助达14.78 万元。
创新开展“网友e家亲”消费扶贫活动。5年共开展活动124场,参与网民达6200多人次,“摆摊”贫困户9600多家,现场交易1200多万元。
“三端三力”构建消费扶贫新格局。全县将消费扶贫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串珠成链,有效激发生产“活力”、挖掘流通“潜力”、激活消费“动力”,着力构建消费扶贫新格局。《立“三端”提“三力”构建消费扶贫新格局》案例去年9月被评为全国消费扶贫优秀案例。
未来五年,忠县这么干
“十四五”时期,忠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江城、江镇、江村、江景”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减至2.1:1。
特色产业基地再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四大产业集群、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延链强链成群、创新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壮大,成为成渝地区重要的绿色工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高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和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山水宜居之城再展新颜值。城市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城市能级逐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共生,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美轮美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山水·忠义之州”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初步建成“35平方公里、35万人”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中等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再取新进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巩固。
城乡融合发展再迈新步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构筑,“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绘就忠县大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两群”绿色协同发展再翻新篇章。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开放通道进一步畅通,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沿江通道作用进一步发挥,区域协同机制持续完善,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本与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营造,成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重要联结点,“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张亚飞 刘玉珮 图片由忠县扶贫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