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 推动产业扶贫同产业振兴有效衔接
第T14版:脱贫攻坚 丰都答卷
上一版 下一版 
丰都 推动产业扶贫同产业振兴有效衔接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企业带大产业促大扶贫
丰都 推动产业扶贫同产业振兴有效衔接

    三建乡绿春坝村 摄/余小川

    湛普镇白水村花椒产业基地的椒农喜获丰收 摄/廖小云

    武平镇发展生态肉牛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摄/陈勇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同时,产业兴旺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要求。

  近年来,丰都在脱贫攻坚中狠抓产业发展,围绕打造全市现代畜禽产业基地、食品加工基地,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龙头企业7家,逐步构建起以牛、鸡、猪为重点的“1+4+X”扶贫产业体系,初步走出了“以大企业带大产业促大扶贫”之路。同时,以强化利益联结惠民富民、引入科技含量提质增效等方式,实现了高质量脱贫,为下一步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头带动强产业

  2015年,我国首批空运进口活牛平安落地丰都;2019年,30万只“青年鸡”入住虎威镇金鸡扶贫产业园区,60万头智慧生态生猪产业项目在树人镇开工投建……大批重大农业产业项目落户丰都,合力构成了一个巨大的“1”字。

  以牛、鸡、猪为主的畜禽养殖产业,牢牢占据着丰都“1+4+X”扶贫产业体系之首“1”的位置。丰都引进的每一个企业,都是行业翘楚;每一个项目,都是规模之作。

  国家级龙头企业恒都农业集团,围绕打造“中国肉牛之都”,建成集“牧草种植、肉牛养殖、鲜肉进口、精深加工、粪污利用”于一体的百亿级肉牛全产业链。

  行业标杆企业华裕农科,发展年出栏5000万羽雏鸡项目,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智能化蛋鸡良种繁育中心。建成2个存栏18万套的蛋种鸡场、年孵化5000万羽的孵化中心、年加工1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及鸡粪处理厂,西南雏鸡孵化中心基本建成。

  亚洲最大养鸡企业温氏集团入驻丰都,建设年出栏3000万只的肉鸡高效生态养殖及加工项目,已启动200个代养场建设,建成117个、投入运营100个,1个养殖小区完成主体工程,现存栏肉鸡100万羽,今年可出栏肉鸡200万羽。

  引进中国禽蛋行业第一品牌德青源公司,养殖240万只蛋鸡,已建成青年鸡区、蛋鸡区5个小区、饲料加工厂和有机肥加工厂,现存栏蛋鸡60万羽,今年底将实现存栏240万羽。

  此外,丰都还引进重庆农投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发展年出栏120万头生猪的智慧生态养殖产业。其中,农投集团已完成70个生猪代养场选址,开工18个、开展前期工作52个,东方希望正开展选址工作。

  在这些“行业大鳄”的有力带动下,目前丰都已构建起60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00余家农民合作社、近1000个家庭农场的产业发展生力军,实施全产业链扶贫,有力助推1.5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了小农户与大产业的有机融合。

  “锅”中有粮“碗”更满

  产业发展,必须与群众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才能促进群众增收。同时,对于群众而言,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是“锅”与“碗”的关系——只有集体经济的“大锅”中有饭,自家的“小碗”才能装满。

  近年来,丰都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夯实了根基。

  三建乡是我市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地形“三山夹两河”,海拔从230米急剧提升至1200米,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脱贫攻坚难度极大。

  为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丰都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主角“三主”模式,推动企业承接产业项目、在三建乡实施“三变”改革,初步构建起农村产业兴旺、企业资本增值、集体经济壮大、农民群众增收、全域经济提升的多赢局面,总结出一条践行“三变”改革、决战深度贫困、决胜全面小康的路子。

  三建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路径引领,狠抓资金整合、项目选择、产业规划、资源配置、政策保障等工作,统筹推动县属国企、民企、整乡8个村(社区)3481户群众在1.8万亩土地上全覆盖实施“三变”改革。

  同时,探索国有资本带动社会资本参与“三变”改革新模式,推动形成国有、民营共进共生的生动局面。并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变”改革的核心要义和最终目标,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参与度、满意度,让农民从看客变主人、让美好愿景从规划变实景。

  和三建乡一样,“三变”改革正在丰都全域大力推进。丰都采取“国有企业+村集体+基地”合作模式,整合涉农统筹资金定向安排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再由村集体作为其持有的资本金融入国企联合投资、投建资产获分红收益。目前,已有300个村集体获得首期分红774万元,预计全年收益近1000万元。

  依托“三变”改革,丰都实行“社会资本+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推进集体资产、土地资源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折股量化合资联营,让村集体和农户共享改革红利、共获股权收益。目前,全县有42个村集体投入资金(权属折价)4111.5万元,与新型经营主体合股联营发展产业项目。

  丰都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实体产业为平台、广大农民为基础,支持村集体将县级涉农整合资金、帮扶单位捐赠资金用于自主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实体产业项目,让实体产业经营效益成为集体经济稳定发展的“长青树”。

  同时,支持鼓励各村全面清理并盘活闲置集体资产,通过转让经营权、变卖资产、出售地票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益,享足政策红利。近年来,各村(社区)抢抓宅基地复垦和地票交易契机,累计交易地票3470.6亩,农户获得财产性收益46993万元,集体经济组织获得地票收益7954万元。

  科技护航增质效

  3月29日,市政府主要领导前往丰都县调研农业产业发展时指出,没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农民的高品质生活。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靠科技支撑,要推进科技兴农、品质强农、品牌旺农,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脱贫攻坚以来,丰都结合实际,在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三个全覆盖”工作体系,共选聘市级专家160人,提供服务1800余次,解决产业技术难题500余个,推广新技术新工艺300余项。选聘县级技术骨干377人,提供服务2000余次,选聘乡镇技术人员157名,服务全县138个原贫困村。争取各类特派员工作项目资金785万元,真正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目的,为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肉牛产业为例。正是在科技特派员——西南大学教授左福元带领的科技服务团队10余年来不懈努力下,丰都肉牛产业从无到有。肉牛一产业产值突破15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0%,肉牛产业对养殖农民的增收贡献率达18%,并带动下游加工、旅游、餐饮等二三产业的发展,肉牛产业总产值达30亿元以上。

  而今,丰都的重点产业已经实现科技服务小组服务全覆盖。丰都按照“1+4+X”的农业产业发展定位,以“培育骨干、服务精准”的原则,抽选部分市县级科技特派员组建10个专题科技服务小组,服务领域涉及牛、鸡、猪、疫病防控、食品加工、果树、经济作物、农业机械、中药材、水产等。各专题科技服务小组着力解决本专题领域的问题,进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对丰都县在该领域内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提出决策参考意见。

  除了产业上的全覆盖,丰都还按照街镇乡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每个街镇乡选派一名市级专家作为“首席科技特派员”,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科技服务和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的咨询指导。

  同时,在征集各街镇乡、原贫困村产业优势及科技需求基础上,结合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优势及服务意愿,由县科技局商请科技特派员所在单位,联合确定选派每个科技特派员联系帮扶一至两个贫困村,对全县原138个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去年,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已覆盖丰都所有行政村。

  赵童 彭光灿 刘茂娇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