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档升级医疗机构,群众享受优质基本医疗服务 摄/熊伟 |
 |
梁平区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上门为村民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 摄/张常伟 |
 |
梁平区健康扶贫小分队深入村(社区),用健康一体机为困难群众义诊 摄/刘辉 |
 |
梁平区建好用好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成功创建一批市、区级“美丽医院” |
 |
梁平区引进医疗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 摄/向成国 |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扶贫的关键环节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梁平区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之一,持续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人才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区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实现高质量新发展。
“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4月13日,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梁平区着力构建优质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全区8577户24819人“资助参保、医疗救助、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家医签约”5个100%,实现了脱贫户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1.81%,建成重庆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效位居全市前列。
推进医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梁平区紫照镇桂香村10组建卡贫困户方远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原来每年的药费要近1万元。
“家庭医生给我带来了希望。”现在,桂香村乡村医生何锡忠是方远梅的签约家庭医生,为其量身打造了一份健康帮扶计划,坚持有病送医送药,无病送小礼物。同时还帮他落实了住院兜底报账90%、门诊个人自付20%以内等健康扶贫政策。“这极大减轻了负担,我们很快就脱了贫。”方远梅说。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推进健康扶贫。在梁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延伸至辖区内托幼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重点功能社区;全区3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力度,严格执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和“七重保障”政策。
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签约数227629人,在家且有意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数18517人,签约率100%;全年扶贫医疗救助2万余人次,发放救助金926.27万元,通过医疗救助保障,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比例9.88%,慢病和重特大疾病门诊自付比例11.75%,区域内就诊率97.27%,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促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改革。”梁平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该区探索以“医通、人通、财通”为核心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探索推进用药衔接,巩固基层首诊机制,落实66个基层首诊病种分级诊疗,出台《梁平区双向转诊实施方案》,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2020年,梁平区卫生健康委组织区级医院下派11人常驻基层医疗机构、免费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人员440人,开展教学查房及讲座26次、质量控制11次、指导手术5次、远程会诊278次。区级公立医院先后派出40余人次到基层驻点支医。
与此同时,梁平区还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深化流通领城改革,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执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全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国家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建立短缺药品预警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推进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成功破除以药补医。
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夯实医改便民服务。梁平区建立起医改便民长效机制,公立医院灵活调配医疗资源、开展自助服务、规范设置便民门诊、开展预约服务、候诊叫号服务等,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建成区域内远程协作网,能够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和远程培训功能。二级医院预约就诊率达到30%,分时预约时间在1小时以内。
提档升级城乡医疗服务水平
过去,梁平区礼让镇川西村卫生室只有一间房,诊断、打针、拿药都在一个房间。现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标准的村卫生室,实行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公共卫生室、观察室分离,有独立的卫生间,功能分区合理,标识规范清晰,成功创建“四星级”村卫生室,医疗设施设备齐全,成了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2020年,梁平区累计投入2540万元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对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成功创建市级“美丽医院”1个、区级“美丽医院”5个。
据介绍,梁平区投资近20亿元,完成区人民医院、区妇女儿童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的整体搬迁和区中医医院的扩建任务,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全面提升卫生应急能力,有效应对新冠疫情。持续推进国家卫生区和“三甲”医院创建工作,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硬件、软件‘两手抓’,全力推进‘三甲’创建。”梁平区人民医院积极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建立协作关系;与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达成合作协议,作为其教学基地和非直管教学医院;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平分院(重庆市梁平区肿瘤医院),打造川渝东北片区肿瘤防治中心。梁平区中医医院启动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启动创建二级甲等保健院。以等级创建为抓手,促进医疗机构提档升级。
“强化中医特色,夯实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梁平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区中医药工作的“龙头”和指导中心,梁平改善区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区中医医院改扩建建设,2018年通过了“二级甲等中医院”复评;同时在梁平区人民医院设置中医科和康复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医科室间会诊、转诊、巡诊制度。梁平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设了小儿推拿门诊,新建区妇幼保健院将完善中医科、中药房设置,重点发展中医妇科、产科康复及儿童中医保健服务。
此外,梁平区还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网的建设,全区29个乡镇卫生院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和针灸理疗等科室。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80%的村卫生室配置了针灸、火罐、刮痧板等开展中医临床业务的设施、设备,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
引育人才提升卫生队伍素质
在梁平,一个叫“黄大夫爱肝”微信群长期无偿服务患者数千名,在当地成了网红。这个微信群的的创办者是梁平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黄婷婷。
黄婷婷是“梁平好医生”,从医15年,无一例事故和纠纷,她带领科室在重庆区县医院率先开展了“人工肝”新技术新项目。
“黄婷婷是我们自己培养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 梁平区人民医院负责人介绍,一是借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团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大规模开展区级公立医院重点学科人才培育工作;二是开展基层“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理念、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和实操能力;三是开展全科医生和骨干医师培训,提高居民健康“守门人”服务能力;四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到临床工作前,开展二级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加速临床经验的积累。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和卫生协作体,形成高中级人才和区级医院专家“传、帮、扶、带”模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素质。
现在,黄婷婷每年带教本院医师3人次以上,进修及实习医师5人次以上。她所在的感染科获得重庆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2019年,梁平区遴选了指导老师2名和继承人4名参加第三批市级中医药师带徒工作。全区中医药“师带徒”22名继承人均已顺利出师,全面传承中医药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
“既要培养人才,还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梁平区卫生健康委党委结合区财政500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经费,聚力实施“重庆英才”计划,进一步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为此,梁平区将中医人才引进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纳入重点人才建设项目,对引进高级人才从编制、薪酬、住房、晋级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截至目前,梁平区培育重庆市级重点学科4个、特色专科1个、中医特色专科5个。落实人才引进及培育工作,引进博士(后)3人,培育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5个,引进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团队,填补了肿瘤(放射治疗)专科的空白。
“结合疫情防控等工作实际,在编制使用上大力支持。”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仅去年就通过公开招聘、“百万英才兴重庆”赴高校考核招聘和集中组团招聘、基层紧缺实用性人才考核招聘和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类本科生等多种方式,引进各类人才近180人,满足了区、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提档升级和扩大规模的需要。
此外,梁平还建立完善卫生人才流动机制,对公开招聘的专技人才,设立5年最低服务期限,稳定基层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和在一线创业的倾斜激励机制,鼓励区级本科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试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截至目前,全区卫生健康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上挂下派”100余人。
赵童 王琳琳 张常伟 图片除署名外由梁平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