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 巩固成果夯根基 有效衔接促振兴
第T12版:脱贫攻坚 开州答卷
上一版 下一版 
开州 巩固成果夯根基 有效衔接促振兴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州 巩固成果夯根基 有效衔接促振兴

    开州区关面乡关面村美丽村居

    开州区茶叶喜获丰收

    开州区大进镇万亩生态茶园

    开州区大进镇红旗村巴渠茶园采茶体验活动

  脱贫攻坚以来,开州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突出“六个精准”、坚持“五个不减”、做到“四个不摘”,用足“打铁劲”,下足“绣花功”,持续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走深走实。

  去年,开州区高质量通过脱贫攻坚国家普查和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深贫镇依靠产业获新生

  清明,采茶季。开州区大进镇红旗村山头上,万亩生态茶园绿意盎然,人头攒动。微风拂过,绿浪翻滚。看着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种茶大户李中顺喜不自胜。

  大进镇高山气候显著,自唐代以来便盛产好茶,曾是川陕渝互通要道。人马喧嚣的茶盐古道,不知承载着多少人致富的梦想。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几年前,大进镇被列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后,确立了发展“3+1”主导产业脱贫的思路。茶产业,被放于首位。

  李中顺原本并不看好发展茶产业。不过在跟随镇上组织的考察团到贵州茶业第一县湄潭县“取经”后,他迅速转变了观念。“我们的先天条件,不输湄潭!”

  回村后,李中顺先是将自家的几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种植茶树,后来干脆自己承包了200多亩土地,成了种茶大户。按照每亩每年500元-700元的管理费计算,李中顺由此能够实现年收入10余万元。

  脱贫户李支凤不久前找李中顺匀了5亩茶树,让自己名下的承包的茶树达到了10亩。每年五六千元的管理费,加之合作社的分红,以及丈夫在镇上稳定务工,一家人与贫困渐行渐远。

  脱贫攻坚中,大进镇坚持“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衔接思路,布局茶叶、中药材、粮油果蔬和乡村旅游“3+1”主导产业,发展高山避暑民宿20处、星级农家乐9家、休闲观光农业8处,建成“七化”有机生态茶园1.5万亩、道地中药材基地2万亩、绿色果蔬园2万亩,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

  同时,全镇整合财政资金7575万元,建设加工、休闲等产业链延伸项目15个。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标准厂房5500平方米、加工生产线1条,“巴渠春”“巴渠云雾”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巴渠生态茶园成为旅游打卡热点,红旗村被评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深化“三变”改革,17个村合股联营巴渠郡农业开发公司,村集体经济收益近400万元。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185个,建立“企业+农户”利益联合体,5万亩产业衔接小农户8300余户。

  一点点增收,一步步致富。昔日的深贫镇和贫困户,依靠深化产业发展,已经摆脱贫困获得新生。

  脱贫之路通往康庄大道

  大进镇的嬗变,是开州区产业引领,脱贫攻坚稳步推进的生动范例。

  脱贫攻坚中,开州建立起区、乡、村三级产业发展指导体系,打造产业扶贫返租倒包等“六型”带贫模式、资产收益“八种”利益联结机制和“24种”产业增收模式。全区99.5%以上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三分之二以上贫困户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

  开州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8600余个,建成产业扶贫基地2634个。发展柑橘、中药材、冷水鱼、生态畜牧等主导产业120万亩,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产业格局。

  旅游,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开州积极发展“旅游+扶贫”产业,打造绿周果业柑橘博览园等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点)21个,建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基地411个,年均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4.6亿元;用好汉丰湖国家4A级景区、雪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文旅资源,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形成“康养游、体验游、休闲游”三大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勾勒出“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美丽画卷,以旅游产业有效串联贫困户利益发展。

  同时,开州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和股权化改革,打造“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个,认定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9个、“三品一标”农产品217个,农产品商品率增至65%。打造市级全域旅游示范镇和区级乡村振兴示范片,构建环湖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圈、南部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区+北部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区、开城高速+开梁高速+开达高速生态发展带“一圈两区三带”现代乡村格局,成为贫困地区由“脱贫”向“振兴”过渡的典范。

  脱贫为起点,振兴探路径

  大进场镇广场,一座名为“巴渠印象”的浮雕墙新近落成。它重现着大进古时的繁华盛景,表达着开州人对美好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开州区将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联系帮扶机制,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项振兴”,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助力群众高品质生活。

  今年起,开州将扎实做好5年过渡期各项工作,重点做好体制机制、政策、工作等有效衔接,从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到2025年,开州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产业质效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贫困区域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聚焦》》

  山东潍坊市—重庆开州区

  东西协作再加力 携手振兴再出发

  跨越山河千里结缘,两地携手同心圆梦。近年来,潍坊开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硕果累累,开州区2018年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高质量通过脱贫攻坚国家普查。2021年,潍坊开州两地携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翻开崭新篇章。

  持续资金投入

  潍坊市安排财政援助开州区资金3086万元,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协作开州专项捐助活动,捐助资金、物资500万元。

  持续选派干部

  新选派挂职干部1名,保持3名挂职干部的规模。实施“组团式”人才帮扶,选派教育人才、卫生人才、农技人才共计80余人。综合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培训开州党政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持续劳务协作

  落实稳岗补贴、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加强脱贫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利用产业合作企业吸纳、外送山东就业等多种形式,帮助开州脱贫人口实现就业。

  持续产业协作

  聚焦农业、物流、文旅等重点领域,组织引导山东企业赴开州投资,召开招商推介会、项目洽谈会等深化产业协作,协调引进群众参与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帮助开州打造、提升特色产业园区。

  持续消费协作

  扩大消费协作规模,推进消费协作专区、专馆、专柜建设,畅通开州扶贫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参加“十万山东人游重庆”等系列活动,动员鼓励山东游客赴重庆市和开州区旅游,加大文化交流,推动两地文化交流互鉴。

  3月17日,“开县春橙”走进潍坊。4月7日,寿光市绿巨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走进开州为设施农业巡诊把脉……在这个春天里,从携手脱贫攻坚,到越走越宽阔的乡村振兴道路,潍坊开州的协作步伐越来越铿锵有力。

  大进镇 “四大行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开州区大进镇紧扣市级示范试点重点任务,深化产业发展、短板加固、乡风培育、环境整治“四大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深化“产业发展”行动,壮大乡村产业

  布局茶叶、中药材、粮油果蔬和乡村旅游“3+1”主导产业,发展高山避暑民宿20处、星级农家乐9家,建成“七化”有机生态茶园1.5万亩、道地中药材基地2万亩、绿色果蔬园2万亩,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17个村合股联营巴渠郡农业开发公司,村集体经济收益近400万元。培育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185个,建立“企业+农户”利益联合体,5万亩产业衔接小农户8300余户。“巴渠春”“巴渠云雾”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巴渠生态茶园成为乡村旅游好去处、打卡地,红旗村获评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深化“短板加固”行动,优化发展环境

  实施交通、水利、电讯、生态保护、集镇提升“五大工程”,建成“四好农村路”153公里,整治山坪塘50口、渠堰198公里,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93公里、4G基站28个,巴渠河堤整治美化项目启动建设,乡村入户步道逐步实现户户通。改造学校校舍500平方米、运动场1.5万平方米;新(改)建村卫生室17个,提升中心卫生院软硬件,建设巴渠文化广场,打造群众文化新阵地;建成益农信息社19个,“大美大进”电商平台消费扶贫突破1100万元。

  ●深化“乡风培育”行动,激发内生动力

  评选表彰脱贫示范户,开展“榜样面对面”“身边的脱贫故事”等微访谈,拍摄《人勤春来早》专题片。实施“扶贫先锋”工程,扶持脱贫党员创办致富项目45个,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49名。红旗村市级田间培训示范学校培训职业农民1000余名。坚持“三治”融合,推进普法教育,17个村修订村规民约,完善自治机制。

  ●深化“环境整治”行动,建设宜居乡村

  连片推进长城、云凤等村350户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建成垃圾分类示范村8个、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36个。建成无害化厕所500个,整治提升房屋856栋,修建微景观64处、美化院落116个。推广中药材、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技术,开展耕地地力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成生态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开展“村庄清洁”“集镇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立村社保洁制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红旗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年华村等6个村获评全市美丽宜居乡村。

  彭光灿 刘玉珮 本版图由开州区扶贫办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