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通到家门口 摄/张斌 |
 |
驻村干部在检查小龙虾的生长情况 摄/何理 |
 |
贫困户在汇达柠檬车间上班 摄/刘安祥 |
 |
潼南蔬菜己经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骨干产业 摄/卜寿林 |
自2002年被确定为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以来,潼南经历了整村推进、整村脱贫、片区开发、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5个阶段。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站在新发展阶段,潼南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重要精神为遵循,按照《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通过“五朵金花”的提质增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探索一条符合潼南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抓关键 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党和政府来帮扶,我的贫困帽子早就甩到山那边。我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撸起袖子加油干。多养龙虾多养猪,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小康生活新画卷……”感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前不久,潼南区双江镇管店村脱贫户李建,用一段快板说出了众多脱贫户的心里话。
“虽然我没有李建那样的才艺,但我心里清楚,自己勤勤恳恳地干,过上了好日子,也不愧于党和政府对我的关照和帮扶。”近日,提起现在的日子,塘坝镇觉山村脱贫户陈家秀精神抖擞。
在潼南,类似李建、陈家秀的脱贫故事还有很多。截至目前,潼南区5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85户、48777人全部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潼南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潼南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在脱贫产业发展、脱贫户就业、农产品销售方面,建立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筑牢防止返贫致贫的“防火墙”。
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为例。潼南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同时,还建立健全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
同时,持续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继续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落实医疗救助分类资助政策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开展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存在安全隐患且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及时纳入改造范围实施改造;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此外,继续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升群众自我发展生产的能力。
“现在政策多好嘛,脱贫不脱政策,大可撸起袖子放心地发展生产。”得益于这套防止返贫机制,去年,陈家秀又筹资169万元资金,修建了两排现代化养猪场,饲养了1600头种猪,去年就赚了80万元收入。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她的带动下,几名脱贫户常年在猪场务工,一年光工资就有十几万元。
目前,通过长效机制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对识别出的边缘易致贫户529户1352人,脱贫不稳定户380户1065人,全部纳入监测范围进行重点关注,真正做到了扶上马再送一程。
看长远 把脱贫产业变成富民产业
以往这个时候,汇达柠檬集团副总经理徐小玲要忙着到全国各地去寻找客户,而今年不同的是,她不但不急着找买家,反到在公司悠闲地喝茶聊天。
原来,前不久,该公司新推出了一款柠檬加工产品——柠檬料理汁,不仅解决了鲜果滞销的难题,同时还提升了柠檬产业的附加值,更好地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
近年来,潼南紧扣“产业”纽带,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通过做靓蔬菜、柠檬、油菜、小龙虾、花椒“五朵金花”,促进了农业“接二连三”,推动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联结、集体经济全覆盖”的发展格局。其中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生产托管、资金入股、资产收益、技术培训等方式更是带动了脱贫户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有效路子。
“但一些脱贫产业存在抗风险能力弱、农产品保质期短等问题,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导致参与该产业发展的脱贫户返贫。”潼南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一个地方很难有充足的资源,将每个特色产业都做好,这其中涉及到规模、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问题。汇达柠檬曾面临的鲜果滞销,就是对脱贫产业“底子薄”的最好佐证。
“只有一方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才能尽可能延长脱贫产品保质期,从而推动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提高产品‘身价’,同时通过农旅融合、电商发展,实现脱贫产业‘接二连三’,才能最终把脱贫产业变成真正的富民产业。”该负责人说。
为发展壮大脱贫产业,潼南建立了统筹推进机制,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制定《重庆市潼南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同步发展。
其中,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全面整合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等特点,集中流转、整治、出租土地,变脱贫村“闲散资源”为“优质资产”。
同时,实行模块招商,积极对接城市资本投资需求,打造“3+X”产业模块基地,集中引进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推动粮油、蔬菜、柠檬、生猪、渔业、特色经果和中药材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做大规模,延长链条,以此带动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
目前,潼南通过脱贫产业的提质增效,建立了主导产业和增收产业基地300余个,仅贫困村规模化产业基地就达9.1万亩,实现了村村都有规模产业覆盖的目标,这为脱贫户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更是为当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树标杆 复制脱贫经验推动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潼南给出的答案是,复制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比如,在脱贫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上,注重扶贫产业后续长期培育,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规划发展柠檬、蔬菜、油菜、小龙虾、花椒等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技术、设施、营销短板等,让脱贫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在提升公共服务上,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2025年实现至少有1所“三甲”医院,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2名合格乡村医生;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持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巩固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成果。
同时,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建设,纵深推进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入户路建设;全力配合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推动铜车坝水库、节水改造项目、农村防洪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农村电网和电气化巩固提升工程;深化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推动宽带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
此外,加强“五清理一活动”试点,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垃圾处置体系向自然村组延伸;推进“千村宜居”计划,打造建设“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高标准建成宜居村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2016年潼南整区摘掉了贫困帽,因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先行进行了探索。
比如,选取桂林街道梨树村、双坝村,大佛街道丰产村、柏梓镇郭坡村等10个村进行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探索;同时选取了古溪镇双庙村、上和镇三岭村等5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进行先行试点以及将双江镇金龙社区作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进行打造。
如今,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壮丽画卷目不暇接,正在潼南广袤大地徐徐展开。
刘钦 李代良